研究核心能力自評(四)
2019.04(博五下) <-- I am here!
2018.04(博四下)
2016.05(博二下)
2014.05(碩一下)
間隔一年後再評,仍感到自己於各方面之成長。相較於前一次之進步大多為「從不會到會」之改變;當下之重點應為「更有效率之完成」,以及提升「學習新事務」之效率。以下就幾個較有想法之向度進行簡要紀錄。
閱讀方面「小有進步」。於領域內之論文,大多可以快速且有效地閱讀,並主動蒐集自己所需之資料。達成目前成果之可能要素有三:(1) 對論文結構之瞭解:有助提升閱讀速度(快速掌握文章脈絡),並提升主動蒐集資訊之效率;(2) 對研究議題/價值之瞭解:有助於瞭解研究議題之定位,進而理解其研究與應用方面之價值,並推未來可能之研究議題/趨勢;(3) 對統計及研究方法之瞭解:能自行解讀研究數據,並得以與作者(之討論段落)對話,從而獲得樂趣/成就感。然而,上述優勢僅限於領域內之論文,對於領域未知論文掌握度較低(僅能仰賴閱讀技巧以掌握大致內容,約5至7成),且目前熟練之領域相對較窄,能快速且有效閱讀之文章種類仍十分有限。未來宜繼續累積領域及技術知識,以進一步提升閱讀能力。
統計方面「稍有進展」,但實際應用層面之成長。這一年來有大量資料分析之機會,除常見心理計量特性之分析外,亦累積不少模擬分析(如結合篩檢與CAT之語法)、語法修改(如將MATLAB轉Python)及協助平台發展(如CAT-Osteo、CAT-SK及CAT-5F等)之經驗,有助於強化資料處理之能力。當中收穫最大者為「建立excel模擬CAT施測流程模版」以及「半自動化CAT模擬分析語法」:於建立過程中除能加強對IRT/CAT算則之瞭解外,亦得到二項可彈性調整向度以適用不同資料之分析工具,有助於提升未來新CAT之發展速度。反之,當中難度最高且費時最長者為「CAT分析語法移植(語法修改)」一項:由於對Pyhton語法所知有限,且對資料格式與函數宣告皆不熟悉,儘管已有現成MATLAB語法可餐參考,仍花費大量時間進行編輯及除錯。儘管如此,考量Python為後續tensorflow應用之主要環境,相信前述投入應不白費。
寫作方面「稍有成長」。練習之經驗主要來自於稿件撰寫、回覆審查意見及與高手切磋之過程,目前對於中/英文稿件應能達成一定之可讀性。然而,目前之主要瓶頸為:「稿件產生之速度較慢」及「初稿邏輯完整性可能不足」。稿件產生之速度較慢,可能是因「消化並解讀分析結果之時間較長」所致,如近期之FER-Screener及CAT-SM-FER(博論題材),於分析及解讀階段皆需經過1至2週以上時間反覆思考,才能產生較確定之方向。此過程中雖可與高手切磋交流,有助於拓展對議題瞭解之廣度;然而,此瓶頸偏屬自己「想清楚」之能力不足,且在想清楚之前,討論能提升的部分相對有限,故目前暫未找到有效加速之方法。所幸若為熟悉之題材(曾思考過之議題),於第二次之再執行之速度皆有顯著提升,故此問題應可隨著思考之內容/頻率增加而獲得改善。關於初稿邏輯性不足,主要問題可能來自於「未能兼顧整體文章脈絡」所致。但依過去經驗,反覆練習並加強掌握全文連慣性之掌握度,搭配與共同作者密切合作,應能降低此問題帶來之影響。
2019/4/10 note:寫完上述內容後,似想到可能之問題/解決方法。思考速度緩慢,主要問題是缺乏判斷標準/目標,而只能逐一釐清所致。若能更快確立目標,比較不同評判方式,應能加速思考過程,進而改善效率。
時間管理方面「稍有成長」,或與之前投入「任務管理」技巧漸成熟有關。例如,現有工作管理大多已標準程序化,且許多文件與記錄皆為有模版可參考,能大幅降低任務追蹤與管理之負擔。然而,此方面仍有3項瓶頸:(1) 對長期追蹤之任務效率有限:為期較長之任務,特別是已告一段落而需後續追蹤之任務,可能因一時忙碌而未能落實追蹤,進而導致疏漏;(2) 對大型任務起始困難:這比較偏屬心態問題,可能因主觀感受困難/麻煩,進而延誤任務開始之時間。雖至今沒有造成嚴重之失誤,但仍為計畫與執行間的落差,終是不妥,或可藉由調整計畫(將可能拖延之時間納入考慮)之方式,以落實計畫及實踐之程序;(3) 排除雜物之能力有限:可能影響主任務之執行效率。有鑑於一些瑣碎事務難免,或可藉由加強「延後處理雜物以保障主要任務」之原則,並「善用零碎時間處理雜物」,以改善現有問題。
2018.04(博四下)
2016.05(博二下)
2014.05(碩一下)
間隔一年後再評,仍感到自己於各方面之成長。相較於前一次之進步大多為「從不會到會」之改變;當下之重點應為「更有效率之完成」,以及提升「學習新事務」之效率。以下就幾個較有想法之向度進行簡要紀錄。
閱讀方面「小有進步」。於領域內之論文,大多可以快速且有效地閱讀,並主動蒐集自己所需之資料。達成目前成果之可能要素有三:(1) 對論文結構之瞭解:有助提升閱讀速度(快速掌握文章脈絡),並提升主動蒐集資訊之效率;(2) 對研究議題/價值之瞭解:有助於瞭解研究議題之定位,進而理解其研究與應用方面之價值,並推未來可能之研究議題/趨勢;(3) 對統計及研究方法之瞭解:能自行解讀研究數據,並得以與作者(之討論段落)對話,從而獲得樂趣/成就感。然而,上述優勢僅限於領域內之論文,對於領域未知論文掌握度較低(僅能仰賴閱讀技巧以掌握大致內容,約5至7成),且目前熟練之領域相對較窄,能快速且有效閱讀之文章種類仍十分有限。未來宜繼續累積領域及技術知識,以進一步提升閱讀能力。
統計方面「稍有進展」,但實際應用層面之成長。這一年來有大量資料分析之機會,除常見心理計量特性之分析外,亦累積不少模擬分析(如結合篩檢與CAT之語法)、語法修改(如將MATLAB轉Python)及協助平台發展(如CAT-Osteo、CAT-SK及CAT-5F等)之經驗,有助於強化資料處理之能力。當中收穫最大者為「建立excel模擬CAT施測流程模版」以及「半自動化CAT模擬分析語法」:於建立過程中除能加強對IRT/CAT算則之瞭解外,亦得到二項可彈性調整向度以適用不同資料之分析工具,有助於提升未來新CAT之發展速度。反之,當中難度最高且費時最長者為「CAT分析語法移植(語法修改)」一項:由於對Pyhton語法所知有限,且對資料格式與函數宣告皆不熟悉,儘管已有現成MATLAB語法可餐參考,仍花費大量時間進行編輯及除錯。儘管如此,考量Python為後續tensorflow應用之主要環境,相信前述投入應不白費。
寫作方面「稍有成長」。練習之經驗主要來自於稿件撰寫、回覆審查意見及與高手切磋之過程,目前對於中/英文稿件應能達成一定之可讀性。然而,目前之主要瓶頸為:「稿件產生之速度較慢」及「初稿邏輯完整性可能不足」。稿件產生之速度較慢,可能是因「消化並解讀分析結果之時間較長」所致,如近期之FER-Screener及CAT-SM-FER(博論題材),於分析及解讀階段皆需經過1至2週以上時間反覆思考,才能產生較確定之方向。此過程中雖可與高手切磋交流,有助於拓展對議題瞭解之廣度;然而,此瓶頸偏屬自己「想清楚」之能力不足,且在想清楚之前,討論能提升的部分相對有限,故目前暫未找到有效加速之方法。所幸若為熟悉之題材(曾思考過之議題),於第二次之再執行之速度皆有顯著提升,故此問題應可隨著思考之內容/頻率增加而獲得改善。關於初稿邏輯性不足,主要問題可能來自於「未能兼顧整體文章脈絡」所致。但依過去經驗,反覆練習並加強掌握全文連慣性之掌握度,搭配與共同作者密切合作,應能降低此問題帶來之影響。
2019/4/10 note:寫完上述內容後,似想到可能之問題/解決方法。思考速度緩慢,主要問題是缺乏判斷標準/目標,而只能逐一釐清所致。若能更快確立目標,比較不同評判方式,應能加速思考過程,進而改善效率。
時間管理方面「稍有成長」,或與之前投入「任務管理」技巧漸成熟有關。例如,現有工作管理大多已標準程序化,且許多文件與記錄皆為有模版可參考,能大幅降低任務追蹤與管理之負擔。然而,此方面仍有3項瓶頸:(1) 對長期追蹤之任務效率有限:為期較長之任務,特別是已告一段落而需後續追蹤之任務,可能因一時忙碌而未能落實追蹤,進而導致疏漏;(2) 對大型任務起始困難:這比較偏屬心態問題,可能因主觀感受困難/麻煩,進而延誤任務開始之時間。雖至今沒有造成嚴重之失誤,但仍為計畫與執行間的落差,終是不妥,或可藉由調整計畫(將可能拖延之時間納入考慮)之方式,以落實計畫及實踐之程序;(3) 排除雜物之能力有限:可能影響主任務之執行效率。有鑑於一些瑣碎事務難免,或可藉由加強「延後處理雜物以保障主要任務」之原則,並「善用零碎時間處理雜物」,以改善現有問題。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