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reflective & formative model

近期有幸與同儕討論此議題,僅彙整個人想法,望能有些許幫助。

如您有不同想法,歡迎讓我們知道 :)


簡言之,測量應用reflective model,因潛在特質已然存在,施測者乃透過測驗方式以捕捉/量化其潛在特性之程度,就如同體重已然存在,而我們可使用體重計以測量其數值。由於reflective model假設潛在特性之程度影響個體之行為/題目表現,故個體於各行為/題目表現之優劣可用以反映/回推其潛在特性之程度,此為多數評估工具的運作模式。此外,因為這些行為/題目僅受到特定潛在特性所影響,故雖題目有好壞優劣之分(受此特性影響之程度高則優;反之則劣),但題目通常可以替換,意味著沒有哪一個題目不可或缺,且刪除或者新增一個題目應不會嚴重影響總分所代表的意義。

反之,formative model則應用於創造變數以因應各種議題需求,例如身體質量指數 (Body Mass Index, BMI) 即為綜合身高與體重之指標,可用以衡量個體的肥胖程度。由於formative model所表徵的特性是後天人為決定,故此指標與特徵的關係與權重通常無須驗證,由提倡者清楚定義即可;反而,因為formative model之指標通常是被創造以解決特定問題,故可視其問題之解決程度以衡量該指標的合適性/有效性,例如BMI可協助辨識有肥胖或健康風險者,故可支持其意義。同時,由於該指標是由特定的特徵/題目組成,故這些特徵/題目之間通常沒有關係,且這些特徵/題目不可替換,意味著增加或刪除任一題都會大幅影響總分所代表的意義。

綜上所述,由於二種模型的目的與功能皆不相同,故研究者宜依據目的挑選符合自己需求的model以發展或驗證相關論述。例如,以測量為目標者宜採用reflective model,因這才符合測量的本質,且有較多且符合理論基礎的量化方式可供檢驗;又如以解決複雜情境或者品質管理者可採用formative model,因這些特徵/題目通常較有結構且鉅細靡遺,故有助於掌握特定環節的問題,或確保執行流程沒有疏失。


關於效度驗證方式,由於reflective model之檢驗方法良多,如結構方程模型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羅序分析 (Rasch analysis) 或效標關聯效度等皆屬之,故此不贅述。反之,formative model之內容是由發展者所決定,理論上無須驗證,唯部分文獻仍有探討/建議一些方法可供檢驗,以下就常見之MIMIC模型 (multiple-indicators, multiple-causes model, MIMIC model) 與羅序分析進行簡單說明與討論。

MIMIC模型為結構方程模型之特例,部分研究者用其檢驗formative model之項目與內容,並依據模型適配度指標之優劣,以判斷特徵/題目與指標之關係。具體而言,MIMIC模型的應用可拆為二個部分:其一、以formative model建構題目與指標之關係;其二、以2項以上之reflective model題目以表徵該指標。透過上述操作,通常可使得該模型可供辨識,進而得以檢驗formative model之特徵/題目與指標之關係,這也是相對常見的formative model驗證方式。然而,亦有學者認為reflective model與formative model所表徵的潛在特質並不相同,故如MIMIC模型中以相同變數同時表徵二種模型的結果並不合適,應將之分開成二個相關但不同的概念,再行探討。上述方向可視為MIMIC模型與結構方程模型的拓展應用,但由於涉及內容較為複雜,且本人傾向認為formative model概念上無驗證之需求,故無進一步研究。綜上所述,雖MIMIC模型幾乎為formative model效度驗證的直覺選擇,且有不少文獻支持;但此模型之應用亦有不少批評與反對意見,故使用上相對有爭議。竊以為單就模型與參數估算而言,MIMIC模型可行且能完成參數估計;然而,就數據解讀方面,以MIMIC模型檢驗formative model不甚合理,因formative model之題目本無效度檢驗之需求,且何以相同概念可同時被定義,又自然存在?

羅序模型則為是另外一個文獻推薦可檢驗formative model之方法,主要原因是該模型沒有明確指稱潛在特性與題目間關係的方向性,故有望以對羅序模型之適配度檢視formative model中特徵/題目與指標之關係。然而,羅序模型雖未使用因果等方向性詞彙描述其各元件之關係,但本人傾向認為羅序模型所指關係應偏向reflective model,理由有三:其一、羅序模型以潛在特徵程度計算各題作答反應機率之作法,本質上仍更貼近reflective model(潛在特性強而通過機率高,故可用通過與否回推其潛在程度之高低)而非formative model(通過率高則潛在特性強,故得以通過與否代表潛在特性之程度)。其二、羅序模型有參數不變性 (invariance) 特性,允許作答不同題目者之參數得以相互比較,這意味著羅序模型認可的題目應可替換,這更貼近reflective model之特質。其三、羅序模型之適配度指標以單調遞增關係為核心,但formative model通常不易維持穩定的單調遞增關係,故即便可偶然找到一組適配度良好之formative model題目,其結果也不容易交叉驗證從而限制其可用性。綜上所述,羅序模型似是較好驗證formative model之方法,因其有理論支持,且反對與批評的文獻相對較少(或是因為羅序模型並無明確使用方向性詞彙所致)。然而,竊以為羅序模型不適合用以檢驗formative model,除數據不甚穩定與解讀不意外,仍是formative model之概念似無效度驗證之必要。


至於reflective與formative model中關於因果關係之敘述,有鑑於這些模型的基礎是迴歸分析,建議將之解讀為具方向性的聯動關係(常見用法如「解釋」或「預測」),但不宜與傳統意義/概念上之因果關係連結。例如,在reflective model中,其影響方向雖是由潛在特徵影響題目表現,但若將潛在特徵解讀為因,並將題目表現解讀為果,則易誤解為題目表現至關重要,卻忽略此模型中題目其實只是表徵而可以替換。又如在formative model中,其影響方向雖是從特徵/題目至潛在特質,但若將特徵/題目視為因,並將潛在特質視為果,則可能誤以為各題目是關鍵的影響因素,值得花時間投資/操弄以影響成果,但忽略此關係本就是人為設定的規則,故此變化實屬必然,而沒有任何機制與實際影響的意義,就如同在秤上增加東西,那麼重量必然增加一樣。基於上述考量,研究者探討宜謹慎使用相關詞彙,以解讀或推論二種模型之應用情形與結果解釋,以免誤導方向。尤其,究竟題目/特徵是用以反映潛在特質之程度 (reflective model),抑或是用以組成新的變數 (formative model),將是區辨二者的關鍵。


總結而言,測量為目標特質已然存在而以系統性方式量化其程度的過程。由於該特質會影響行為表現,故得以行為表現回推其潛在特質程度,應採reflective model發展測量工具。反之,人造變數為人為定義之概念,以解決特殊研究議題之情形。由於這些特質與權重皆由人定,故得依此特定比例以計算成果分數,故宜採formative model設計。竊以為二種模型之目的與應用情境有別,甚至互斥,故理論上應不存在可同時為reflective與formative model所建構之概念,或曰:若可由人為決定,則表一切因素皆為已知,何需測量?或若可由測量模型捕捉,且測量相關驗證法相對成熟,何需以formative model處理?


參考文獻:

Roberts, N., & Thatcher, J. (2009). Conceptualizing and testing formative constructs: Tutorial and annotated example. ACM sigmis database: The database for Advances in Information Systems40(3), 9-39.

Lee, N., Cadogan, J. W., & Chamberlain, L. (2013). The MIMIC model and formative variables: problems and solutions. AMS review3(1), 3-17.

Stenner, A. J., Burdick, D. S., & Stone, M. H. (2008). Formative and reflective models: Can a Rasch analysis tell the difference. Rasch measurement transactions22(1), 1152-1153.

Engelhard Jr, G., & Wang, J. (2014). Alternative measurement paradigms for measuring executive functions: SEM (formative and reflective models) and IRT (Rasch models). Measurement: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 Perspectives12(3), 102-108.

https://mailinglist.acer.edu.au/pipermail/rasch/2013-October/002059.html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