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17 知覺心理學 (十二) Cutaneous sensation

Touch (tactile),於拉丁文又稱為感知(somatosensation)。

Skin:堪稱人體最長的器官(?),但是否為器官仍有爭議。

  • 總表面積為1-2平方米。
  • 皮膚內含四種感覺受器,構成所有的觸覺。
    • 痛覺受器為神經末梢(Merkel),唯一深入表層的感覺受器,敏感度高。
    • 其餘三種輕觸受器位於表皮與真皮之間或者較深的地方,各司不同功能。
Impulse:神經衝動
  • 神經衝動主要使用Na及K二種離子調節電位變化,正常而言去極化為Na進入細胞內,而再極化為K離開細胞所致。
  • 神經衝動具有所謂閾值的界線,如果強度超過一個水平則會產生劇烈反應,如果不及則不會產生。
    • 閾值下變化:電位變化與刺激強度成正比,但如未達閾值則訊號不會傳出。
    • 閾值上變化:達閾值後產生動作電位,此訊號方能傳出去,刺激強度改以動作電位的頻率高低呈現。
Sensory receptor:觸覺受器,可分為四種。
  • Merkel receptors (SA1):SA的原名為slowly adapting receptor,指其適應所需時間較長,對持續的刺激可持續反應。數量多而體積小,屬於周邊區域抑制模式,有較佳的空間解析度,對物件邊角敏感。位於真皮部分,相較於其他受器偏向表層,主要偵測精細的觸覺訊號。
  • Meissner corpuscle (RA1):RA的原名rapidly adapting receptor,指適應所需時間短,對持續的刺激不會持續反應,僅感受刺激開始與刺激結束之時,因而有較佳的時間解析度,數量非常多而易於偵測事件的發生。
    • 拿雞蛋/燈泡的例子:機械手臂的製作,其不易拿捏取物時的力道,應該輸出多少力量為直觀的判斷,此可能與RA1之作用有關,其數量多且對於事件發生敏感,可精細反應接觸物而調整動作。
  • Pacinian corpuscle(RA2,PC):洋蔥狀的外型,由神經與結締組織構成平板結構而成,主要偵測震動的知覺,可偵測200Hz以上的震動,此外其也與物體的材質(粗細度)相關,或為檢視材質時我們會嘗試摩擦相關。因震動可以傳達較深,且不需要有精確位置,因此位於靠近皮下脂肪處。
  • Ruffini cylinder (SA2):主要偵測橫向的牽拉變化,位於皮下組織處。
Fiber:神經纖維,可討論其神經粗細以及是否有髓鞘包圍。
  • A alpha:最粗的神經類型,傳導速度可達80~120 m/s,主要處理關節位置的感知(本體感覺),此受器稱為muscle spindle,於脊髓主要走dorsal column system。
  • A beta;此討論的接觸感覺多使用此類別,傳導速度為35~75 m/s,通常走spinothalamatic tract。
  • A delta:相對較細的神經,傳導較快速的痛覺,速度為5~30 m/s,通常為刺激當下立刻產生的痛覺。
  • C fiber:細且小的神經,傳導速度為1 m/s,主要處理痛覺與溫度(pain and temperature)。
Pathway:傳導途徑
  • 從dorsal root進入脊髓,後將訊息往上傳遞。
  • 不轉換的知覺為本體感覺類型,走dorsal column system。
  • 轉換的知覺交換到對側視丘,此途徑稱為spinothalamic tract,後再傳導至大腦皮質。
  • 基本上就脊髓而言有其對應的皮膚區域,如頸椎對應到頭後半至手臂、胸椎為軀幹區;邀專為下肢及大腿前半部,薦椎則為大腿後半部。
Star-nosed mole:生活於隧道中的生物,缺乏視覺及其他感知,僅有鼻上一感知器可用。
  • 推測其作用相當於人類的手或者眼。
  • 將其大腦攝影後,發現其感知器與對應大腦皮質的長相十分相似,推測其專一性。
Homunculus on S1:
  • 1920年代透過外科手術方式,讓病人回報刺激感知而建立感覺刺激圖。
  • 就結果而言,不同區域的感覺有不同的敏感度,與大腦皮質的面積相關,如嘴唇、手指的敏感度最高,腿、臀部的敏感度相對小,此也與視覺的放大作用異曲同工。
Braille:盲人點字,於1972年代十分盛行。
  • 將26個英文字母轉換為凹凸的觸覺訊息。
  • 其排列方式,可迅速學習,熟練可達到每分鐘50~100個字(正常為200字)。
  • 另有一種點字直接將字母突起處理,儘管較有邏輯但實質上難以區辨。
Assessment: two-point discrimination & Grating vertical or horizontal
  • two-point discrimination:早期使用的二點區辨測驗,但因其設計上區辨的範圍不夠明確,且有主觀判斷的效應,因此後續改為Grating。
  • Grating vertical or horizontal:後改讓受試者判斷刺激為橫的或者直的,正常年輕人的標準約為1mm間。
  • 此類刺激與SA1(Merkel)相關,透過監測其電位變化,恰與刺激的時間點吻合,因此可以得知此刺激主要由SA1處理。
    • 相對下,RA2的變化未跟刺激有所關聯,因此推測與其關聯性較小(無)。
  • 如使用Braille同時監測四種受器的電位變化,發現SA1有最佳的相關性,但RA1也有類似的表現,但較為模糊。
Density of receptor:感覺的敏感度與受器的密度有關
  • 指尖的密度約為1mm,因此可感知約1mm的刺激;指根處的密度約為2mm,因此可感知5mm左右的刺激,同理首長密度約3.5mm,可感知8mm。
  • 就敏感度(閾值)而言,手指及嘴唇的敏感度最高。
Receptor and brain:
  • 最終發現,感覺受器與大腦皮質的數量,呈現1:1的對應關係,因此建立其正比關係。
Vibration and Pacinian corpuscle:
  • 其洋蔥狀的結構具有過濾的功能,可篩選特定頻率的震動。
Receptive field:
  • 單一受器所管理的範圍,也與其敏感度相關。
  • 視覺系統在判斷一物件粗細的時候,可能受到光線與其他線索影響。
Different kinds of perception:有些知覺與感官有特定性。
  • 在多感官的條件下,以視覺為主。
  • 但實際上有些刺激,如材質等,以觸覺為主。
Texture perception:由二種資訊而來。
  • SA1:提供精細刺激的資訊。
  • RA1(PC):接收震動所取得的資訊。
  • 研究中,透過250Hz震動使PC適應後,發現其對於材質的判斷下降,可知震動有反應,與材質的判斷有關。
Haptic:手勢策略,指針對不同的刺激判斷,傾向使用不同的手勢策略以取得相關資訊。
  • Lateral motion:橫向運動,可判斷材質。
  • Pressure:深押,或可判斷此物體的軟硬。
  • Enclosure:包覆,可知道此物件的形狀(但需要知道手指關節的位置)。
  • Contour following:當大小超過可包覆的大小時,沿著邊緣觸摸以掌握全貌之策略。
    • 理論上,無論使用哪幾個手指,基本上都可憑藉手的資訊比較二刺激的大小、材質、形狀等特質。
曲度判斷:
  • SA1上的刺激大小,可知此物件的曲度。
觸覺運動學:
  • 在觸覺方面對於方向的刺激有特異性,如對於橫向的刺激有最佳敏感度,而對於垂直的刺激則反應較少。
  • 此外,對於運動刺激的部分,亦具有方向性,如左往右有反應,又往左則否。
Sensation and Attention:所有感知都須討論attention的影響,討論有注意及不注意的反應。
  • 有注意力的投入則有反應,如沒有注意則無反應。
Pain and temperature:
  • 疼痛(Pain):一種不舒服的感覺,往往與組織傷害相關。
    • Congenital insensitivity to pain:失去知覺疼痛的能力。
  • 疼痛的產生原因很多:
    • 溫度
    • 化學物
    • 壓力
  • 疼痛造成的結果:疼痛將對大腦造成影響,並引起後續的轉變
    • short pain:withdraw
    • long-lasting pain: promote behaviors
    • Expression of pain: a social signals
  • Nociceptor: Noci- 為疼痛之意,為疼痛受器。
    • 其性質為游離神經,此溫度感覺相同。
  • 疼痛的描述:
    • 判斷疼痛種類:麻痛、抽痛、痠痛、絞痛...etc。
    • 判斷對情感的影響:疲憊、病懨懨、恐懼...etc。
    • 判斷疼痛的強度:使用Visual analog scale判斷疼痛強度。
  • 作用機轉:
    • 周邊的細胞釋放眾多化學物質,刺激神經末梢,引起痛覺。
  • 溫度與痛覺:
    • 40度以上,始產生痛覺,並且有造成細胞損傷的危害。
      • TRPV1:對於40度以上,反應速度較慢。
      • TRP2:對於50度以上,反應速度快,並且立刻有痛覺。
  • 疼痛的種類:對組織有傷、對組織無傷
    • 對組織無傷:
      • 幻肢痛(Phantom limb pain):皮質區接收不到訊號而引起的疼痛,可使用Mirror Therapy治療。
止痛法:
  • Opiate drugs:鴉片類藥物,最強的消炎止痛。
    • 常見藥物:Morphine,用於止痛(analgesia)。
    • 內分泌:
      • Endorphines:內生性嗎啡,在一定強度的刺激後產生,不具沉癮性,可產生歡愉感,其作用於中腦(periaqueductal gray areas of the brain)並影響脊髓的痛覺傳輸,半衰期的時間約為20分鐘。
      • Enkephalins:
      • Dynorphines:
    • 針劑注射:NSAIDS,注射後10mins左右產生作用,可維持6~8小時,後可搭配口服藥物處理。
    • 其他方法:
      • 呼呼:gate control theory,作用於脊髓周邊的區域,利用周邊的刺激,以減少痛覺的傳輸。
      • 刮痧:可能使用gate control theory或者產生endorphines,從而暫時舒緩疼痛。
        • 然而在醫學上,應針對產生疼痛的問題處理。
      • TENS (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在體表貼上電擊,經由電極時產生endorphines,可減少20%左右的疼痛。
        • Naolxone:如果TNES同時給予此藥物,則會造成止痛的效果消失,因其本質為morphine之阻斷劑。
      • Placebo:約1/3的病人可以獲得舒緩,建立於良好的醫病關係,可能透過產生endorphines達成止痛的效果。
      • 整脊:在國外發展為骨骼矯正醫師,推測透過在調整骨骼的方式,給予感覺回饋,或者造成微小傷害,促使組織重生並且達成療效。
  • 心靈誘導的疼痛?
    • 使用fMRI比較真實疼痛與催眠造成的效果,發現在腦照影上發現類似的結果。
  • Pain matrix:大腦中參與疼痛作用的區域非常多。
    • ACC(情緒)
    • Amygdala(恐懼)
    • Hippocampus(記憶)
    • Insula(內臟感知、同情)
    • PFC(動作預想)S1(感覺區)。
  • 暗示可增強與減少疼痛:
    • 低強度的刺激,給予很痛的暗示,顯示疼痛指數上升。
    • 相同強度的刺激,給予疼痛不強的暗示,可使疼痛指數下降。
    • 如使用單純涼但是沒有療效的貼布,可造成主觀感受疼痛下降的情況。
  • 針灸(acupuncture):或許為產生內生性嗎啡的方法,可於短時間內達成強效的止痛,但屬於短效的治療方法。
Empty(同理心):看到他人的刺激,有感同身受之感。
  • 英國的系列研究:
    • 看到人被戳,自己也有被戳的感覺。
    • 看到盒子被戳,自己也有被戳的感覺。
    • 飛機撞到一個島嶼,則沒有感覺。
  • Brain image:
    • 在大腦對應區產生相對應的反應。
    • 但其強度與範圍相較於真實的疼痛,仍有所差異。
    • 因此,推論Secondary sensory cortex是比較高階的感覺區。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