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20 討論紀錄

核心能力發展之瓶頸(參考研究核心能力自評)

  • 研究議題價值判斷不易判斷?
    • 意義及價值均為主觀判斷,仰賴對該領域深入瞭解之深度
      • 能否清楚說出概念、現象、相關及理論架構 ? (構築理論/具體、可說)
        • 概念間連結
          • 直接影響: social cognition => 互動 =?=> 職能角色
          • 間接影響: 職能角色 => 自尊 & 自我效能
        • PPT逐步構成概念全貌
          • 掌握目標
          • 填補資訊
          • 建構研究方向及價值
      • 概念、理論及價值是否為他人所接受 ?
        • 建構、討論、交流、應用
          • 經過驗證
      • 其應用對象族群為何 ? (e.g. Schizophrenia, Autism, Other)  =>臨床需求
      • 其影響層面多廣泛 ? 作用、機制探討  =>研究議題
  • 閱讀之重點掌握技巧  ?
    • 是否掌握重要目標 ?
      • 目標導向之閱讀: 有特定問題,或知所不足而尋覓之
        • 明確、具體且具焦,始得進入狀況
      • 瀏覽性質之閱讀: 無特定問題,或探索性接收特定領域之內容 (仍具特定性)
    • 結合上述架構
      • 從建構理論中選取閱讀目標
      • 結合概念及相關架構,補充該區域之不足
    • 是否讀懂?
      • 一知半解不易辨認
      • 自行建構理論,並連結概念
      • 討論、交流、閱讀以交叉比對
  • 讀書計畫之設定
    • 決定研究主題為 social cognition
    • 撰寫 2-3 pages 社會認知之定義、架構、評估工具、未來方向
  • 專題討論之主題
    • 小而明確之主題,符合課程報告所需
    • Social cognition 定義、於schizophrenia之重要、既存工具、信效度品質、未來可能?
      • 文化差異影響SEM ?
      • 是否需自行發展克服之 ?
  • 寫作課之內容
    • Social cognition 定義、 重要
      • 及早完成草稿並討論之
  • 導讀課程文獻之挑選
    • 重新搜尋 social cognition 之論文
      • 共搜尋到數10篇與social cognition & stroke相關之文獻
        • 選定 Impairment on theory of mind and empathy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
研究議題討論:
  • 因素分析找出測量建構及合適指標
    • 屬於後續研究,有意義但不易證實,可保留待資料量足夠時處理之
  • 區辨效度(區分正常人及中風族群)
    • 如工具只需看到前後測驗變化,則不需此區辨效能
    • 建立常模較符合其價值,然而樣本需求大且不易達成
    • 關鍵在於 SEM 之大小,如 SEM 緊縮可使量尺解析度提升,自然得以區辨難以區分之族群
      • 然中風與正常人之差異甚大,不需精緻工具亦可區辨
      • 單純推測亦可區辨二者,過分容易達成而無驗證價值
    • 樣本資料偏態可能影響 SEM 之推測,然而其影響可能有限,考慮列為限制
  • 跨平台 & 情境之信度驗證 (電腦化標準測驗可不受平台及施測情境影響穩定性)
    • 工具之應用性可語帶保留,但可推測其差異大小
      • 推測差異來源之可能,如來自螢幕大小、操作方便性等,然須考慮其影響程度之多寡,及是否有假說支持其影響
      • 最終決策判斷此心理計量特性是否值得驗證,且是否需優先驗證?
        • 如工具應用廣泛,且推測落差影響結果解釋甚鉅,則可產生測量價值
        • 如工具應用尚未普及,或其影響結果微小,則難呈現價值
  • C-SDMT 之工具改良機會(視覺掃描之時間差及顏色配對調整)
    • 影響效果之假說及大小
      • 視覺掃描調整可能影響,但影響效果難以預測\
      • 顏色調整之影響持保留態度,受平台及顏色知覺能力影響
    • 工具精緻之難度較高,且短時間不易有結果
      • 可轉移目標至缺乏但必要之領域,完成後續研究
整理:
  • 最遲於2014.05.23(五)再行討論
    • 整理上述研究議題
    • 是否有其它可行之機會
    • 具體研究設計及工具組合方法
------------------------------------------------------------------------------------------------------------
備註一:討論草稿

C-PDT可用重複施測數次作為調整,目前規劃三個時間點測驗五回,考慮其安排:
每回後休息20秒?
二回一組綁定? (總次數為六回)
三回一組綁定? (總次數為六回)
採用一、二、二方式?

應該找六個月後穩定之個案測量上述內容
可驗證其
最佳測量次數
再測信度、MDC: T1*T2*T3
練習效應: T1*T2*T3
生態效度:其中一次對BI
區辨效度:二次數據比較正常人
同時效度:與PDT比較

入院---出院
反應性
MID




備註二:擬研究議題
  1. C-DVT 、 C-SDMT  & C-PDT 之反應性、MID & 預測效度 ==>入院至出院追蹤
  2. C-SDMT & C-DVT 工具改良 ==>修改後,信度再驗證
  3. C-PDT 最佳測量次數、再測信度、跨平台信度、MDC、練習效應、生態效度、區辨效度、同時效度==>慢性重複測量3次設計


C-DVT
C-SDMT
C-PDT (stroke)
評估者間信度
X
X
X
再測信度
ICC=0.92
ICC=0.96
ICC=0.67
MDC & MDC%
46.8 (15.4%)
6.7 (22.8%)
2.9 (52.8%)
內部一致性
X
X
X
內容效度
X
X
X
表面效度
X
X
X
同時效度
r=0.86
r=0.91
重複
預測效度



建構效度
FA
FA
FA
區辨效度
重複
重複
重複
生態效度
r=0.60
r=0.53
BI: r=0.62
FAI: r=0.58
反應性
追蹤
追蹤
追蹤
MID
追蹤
追蹤
追蹤
練習效應
d=0.15*
d=0.15*
d=0.01
工具改良


X
最佳測量次數
X
X
重複
跨平台信度
重複
重複
重複


備註三:2014.05.22 研究設計

  • C-PDT & CAAT (with ADL CAT, corsi-block): 採用 4 次間隔 1 周之重複施測。
    • 最佳測量次數
    • 再測信度
    • MDC & MDC%
    • 練習效應
    • 收斂/發散效度
  • 目前問題:
    •  CAAT設計理念為 alternative attention test,但於討論時對其測驗建構有所分歧,尚未釐清合宜之比較工具,已討論內容如下:
      • 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 主觀判斷與 CAAT 較為相似,然其測驗建構為執行功能,尚須深入分析討論之
      • Stroop test: 主要用以測量selective attention,與 alternative attention 有所出入,尚需深入分析討論之
      • LOTCA subscale:尚未釐清是否可分開使用,然或許較 Widconsin Card Test簡短可行,尚需深入分析討論之
  • (Computerized alternating attention test, CAAT)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