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pers 挑選及註記 (續增加中)

Beaumont, R. B., & Sofronoff, K. (2008). A new computerised advanced theory of mind measure for children with Asperger syndrome: the ATOMIC.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38(2), 249-260. doi: 10.1007/s10803-007-0384-2

  • 挑選原因:這篇發展電腦化心智推理測驗。ATOMIC採用動畫呈現日常生活中的社交情境,並以選擇題的方式讓受試者作答。預期可從中看到電腦畫設計的概念、藍圖,以及選擇題介面的蛛絲馬跡。 
  • 心得與註記:
    1. 心智推裡的定義為個體推測他人心理狀態(包含意圖、信念及態度)之能力。回顧各心智推理測驗題目,發現初階及中階心智推理通常測驗的內容為「信念」;而高階心智推理測驗多推測他人的「意圖」、「態度」以及「動機」,因而有所差異。
    2. 未來建構題庫時,或許可朝這幾種面向設計題目。同時,也試著以此方式收集這些內容於心智推理功能上的關係,如是否具有順序性、概念發展的時間性,以及損傷類型的區辨等。

Dziobek, I., Fleck, S., Kalbe, E., Rogers, K., Hassenstab, J., Brand, M., . . . Convit, A. (2006). Introducing MASC: a movie for the assessment of social cognition.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36(5), 623-636. doi: 10.1007/s10803-006-0107-0
  • 挑選原因:這篇採用半電腦化之影片測驗,形式特殊。預期可從中看到電腦化及影片結合設計之概念、細節。本測驗也使用選擇題的測驗方式,可參考作為未來電腦化測驗之作答介面。 
  • 心得與註記:
    1. 本測驗由專業演員詮釋角色,並將影片分割為數十個小段落。每個段落受試者須回答特定問題。評分部分採用錄音方式,施測者將於事後聽此錄音帶進行計分。
    2. 本測驗完成度甚高,除自行發展短版測驗,且試圖驗證於思覺失調症個案(短版及驗證之文獻均尚未出版)。唯原版本操作介面可能較為原始及施測時間過長之問題,造成應用上的限制。
    3. 本篇也以ROC曲線比較MASC與傳統測驗工具(The strange stories, reading the mind in eye test, basic emotion recognition等)之區辨能力,結果發現:
      • The strange stories用以區分診斷與健康族群的效能最差
      • RMET及 Basic emotion recognition用以區分診斷與健康族群的效能相仿。優於The strange stories但劣於MASC
      • MASC具有最佳的區辨能力
    4. 本篇具備參考價值,尤其全自動化版本搭配選擇題驗證於思覺失調症個案之效果尤其令人期待。然而,即便短版測驗一次仍需30分鐘左右的時間,且推測影片層次甚高,不易產生副本以利重複施測,可能使本測驗不利於成效評估及長期追蹤,仍需觀察、深入瞭解之。

McDonald, S., Flanagan, S., Rollins, J., & Kinch, J. (2003). TASIT: A new clinical tool for assessing social perception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Journal of Head Trauma Rehabilitation, 18(3), 219-238.
  • 挑選原因:為結合影片之社會認知測驗,近代研究中常見的評估工具。預期可以參考其評估工具設計、計分及概念等資訊。
  • 心得與註記:
    1. 本測驗為社會推理測驗,內容分為三個次量表:
      • 基本情緒判讀:將刺激分為7種基本情緒(包含平淡無情緒之選項)
      • 社會情境理解:真誠、諷刺與衝突(指曖昧不清的情境,唯有將之解釋為諷刺才有意義)
      • 社會情境推理:同第二部分的題目,提供更多前後情境的資訊,以利受試者推論
    2. 本測驗原本用於腦傷個案之社會推理功能評估,但已經開始用於思覺失調症個案之研究(目前沒有看到應用於思覺失調症個案之驗證
    3. 可參考其情境理解與推理之設計,並且參考其評分方式

Mehta, U. M., Thirthalli, J., Naveen Kumar, C., Mahadevaiah, M., Rao, K., Subbakrishna, D. K., . . . Keshavan, M. S. (2011). Validation of Social Cognition Rating Tools in Indian Setting (SOCRATIS): A new test-battery to assess social cognition. 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4(3), 203-209.
  • 挑選原因:為社會認知測驗,將多種傳統測驗翻譯並文化調適之綜合體。預期可參考其翻譯及文化調適之研究設計、方法及樣本資訊等,以利必要時,自行翻譯工具之用。
  • 心得與註記:(待補)

Frith, C. D. (2008). Social cognition.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B: Biological Sciences, 363(1499), 2033-2039. doi: 10.1098/rstb.2008.0005
  • 挑選原因:為社會認知的概念性介紹,作者以自己的觀點詮釋社會認知以及其對於人類演化的意義。預期可作為基礎知識累積的文章。
  • 心得與註記:
    1. 認知功能是了解並建構世界的複雜程序。社會認知是用以詮釋並了解複雜社會現象的機制。
    2. 傳統的行為模式至少包含刺激、處理及反應三個程序,而我們也可將這個概念套用到社會認知上,即:社會刺激、社會判斷,以及社會反應。
    3. 社會認知的神經功能被認為與鏡像神經系統相關。
      • 鏡像神經系統:當個體自身執行或觀察他人執行某些動作時,一起活化之腦皮質區。
    4. 社會刺激提供我們認識世界的資訊,如:
      • 逃避危險:噁心或者恐懼相關情緒的鏡像神經,使個體藉由看到其它個體的反應而感應到危險,可能有利於個體生存。(而此種恐懼的感受也可藉由古典制約方式產生,即個體觀察到中性刺激與他人噁心、恐懼表情的產生,可建立個體對於此刺激之恐懼。由此可知,恐懼是可藉由後天學習而得)
      • 建立喜好:個體藉由他人(特別是重要他人)的反應來認識世界,如判斷對自身有利或有害的物體。
        1. 人類的嬰兒藉由觀察媽媽的行為認識世界。
        2. 14個月的嬰兒開始觀察較為熟悉的陌生人。
        3. 24個月的嬰兒可以廣泛觀察陌生人的行為,作為認識世界的資訊來源。
        4. 此為嬰兒觀察他人的行為反應(如恐懼或微笑),以建立對於物品之優劣判斷。
        5. 14個月的嬰兒傾向呈現對物體的喜好,而無法區辨這是其他個體的情緒。
        6. 18個月的嬰兒則可以區分他人感受及物品優劣的差異。
      • 辨認物體所在:延續上個話題,人類嬰兒藉由觀察父母的反應(如表情)建立對世界的認識。而此學習方法的前提是嬰兒需知道父母所看的東西是什麼。
        1.  人們對於視野的敏感度甚高。
        2. 人們自動化的會朝向他人所注視的地方看去,因我們假定那邊有甚麼有趣的東西。
      • 社會推論的二個基礎條件:
        1. 將注意力轉移到他人所注視的東西
        2. 學習此物體的相關資訊
      • 社會刺激:社交互動包含了刺激、處理以及反應的連鎖過程。此社會刺激不只是促成彼此互動的開始,其也扮演了一種溝通角色(如A的失態行為讓B感到生氣,而A的難過表情使B感到同情因而安慰,使關係恢復融洽)。
        1. 當人們四目相交時容易產生強烈的同情;Bavelas et al. (1986)
        2. 多數的這種社會刺激之處理是自動化且非意識層次的
      • 鏡像模仿:指個體會不自主地模仿他人的行為,可能與鏡像神經元之作用相關,如變色龍效應(指個體不自主地模仿他人的動作,以增加他人對於自身的接受度)。
        1. 鏡像模仿可提升個體與他人的相似度,因而使他人產生較佳的互動感受。然而,這僅限於彼此沒有意識到此鏡像模仿之動作。
        2. 如彼此意識到鏡像模仿之行為,則反而會破壞彼此的人際關係,因他人可能解讀為此模仿是嘲諷、諷刺的表現。
    5. 社會資訊協助我們達成目標:個體可利用社會資訊協助自身達成目標,如個體藉由觀察一群醉漢的分配密度,而推測酒吧所在之處。此外,個體也可能得利用不同於自己物種的社會訊息。(等待整理補充)

Green, M. F., Penn, D. L., Bentall, R., Carpenter, W. T., Gaebel, W., Gur, R. C., . . . Heinssen, R. (2008). Social cognition in schizophrenia: an NIMH workshop on definitions, assessment, and research opportunities. Schizophrenia Bulletin, 34(6), 1211-1220. doi: 10.1093/schbul/sbm145
  • 挑選原因:為近期思覺失調症個案之社會認知架構整理文章,預期可作為基礎知識、架構建立之來源。
  • 心得與註記:
    1. 社會認知功能為「個體接收、詮釋他人的意圖、態度及行為,進而產生反應之過程」。在人類中,社會認知是個體解讀他人的行為並產生想法的過程。
    2. 社會認知包含在MATRICS的七個認知領域中,並且為相關組織之研究重點。
    3. 思覺失調症個案具有社會認知損傷,此可能是造成精神病症狀的一個近因。
      (note:儘管多數文獻提及社會認知損傷與精神疾病之關係,亦有證據支持其為長時間穩定存在之特質而非短時間之症狀,但目前對於其關係仍所知有限)
    4. 社會認知功能損傷可能與負性症狀部分重疊,但至今對於二者的了解也所知有限。本文建議先將二者分開討論,直到有充分證據支持其可合併,或者有更適切之關係。
    5. 社會認知功能損傷影響IADL、人際關係以及工作表現。(Corrigan & Toomey, 1995; Couture, Penn, & Roberts, 2006; Kee, Green, Mintz, & Brekke, 2003; Mueser et al., 1996; Penn, Spaulding, Reed, & Sullivan, 1996; Silverstein, 1997)
    6. 社會認知可能為神經認知以及功能性表現之中介因子:因社會認知分別與神經認知及功能性表現相關,且加入社會認知後,神經認知及功能性表現的相關性下降。
    7. 思覺失調症個案之社會認知功能至少包含五個向度:
      • 心智推理:為個體推測他人意圖、信念或想法之能力。研究顯示心智推理功能損傷可能是造成精神症狀的原因。(Brune, 2005; Frith, 1992; Leitman, Ziwich, Pasternak, & Javitt, 2006)
      • 社會知覺:為個體察覺社會角色、社會規範及社交情境資訊等資訊能力,亦包含個體對於人際關係之察覺能力。
      • 社會知識:為個體對於特定角色、規則及目標之知識,又稱為社會圖像。通常可用紙筆測驗評估。研究顯示其與社會參與有關,且常作為介入訓練的目標。
      • 歸因偏見:為個體對於隱含資訊之歸因傾向,即個體如何解釋自身遭遇之正負面事件之成因。通常以問卷的方式評估。歸因方式可分為外在人為歸因、外在情境歸因以及內在人為歸因三項。究指出迫害妄想者傾向將負面事件歸因於外在人為事件。
      • 情緒過程:為個體理解、感受並管理情緒之過程。通常而言情緒智商(EQ)可包含四個面向:辨認情緒、了解情緒、感受情緒及管理情緒。通常使用評分表的方式評估之。
    8. 上述架構來自思覺失調症個案之文獻回顧。然而,此建構內容尚未經過驗證,因並非最終定論。另,其它診斷族群之社會認知建構可能與此不同,亦須謹慎評估之。
    9. 本文建議未來研究方向有四:一、如工具且個案充沛:可行探索性研究,以了解因素結構。二、夠多的探索性資料可用以評估理論架構,或行驗證性因素分析,以了解其確切結構。三、明確區隔各社會認知面向。四、發展迅速且精確之評估工具。
    10. 參考資料
      • Brune, M. (2005). "Theory of mind" in schizophrenia: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Schizophrenia Bulletin, 31(1), 21-42. doi: 10.1093/schbul/sbi002
      • Frith, C. D. (1992). The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of schizophrenia: Psychology Press.
      • Leitman, D. I., Ziwich, R., Pasternak, R., & Javitt, D. C. (2006). Theory of Mind (ToM) and counterfactuality deficits in schizophrenia: misperception or misinterpretation? Psychological Medicine, 36(08), 1075-1083.
      • Corrigan, P. W., & Toomey, R. (1995). Interpersonal problem solving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schizophrenia. Schizophrenia Bulletin, 21(3), 395.
      • Couture, S. M., Penn, D. L., & Roberts, D. L. (2006). The functional significance of social cognition in schizophrenia: a review. Schizophrenia Bulletin, 32(suppl 1), S44-S63.
      • Kee, K. S., Green, M. F., Mintz, J., & Brekke, J. S. (2003). Is emotion processing a predictor of functional outcome in schizophrenia? Schizophrenia Bulletin, 29(3), 487-497.
      • Mueser, K. T., Doonan, R., Penn, D. L., Blanchard, J. J., Bellack, A. S., Nishith, P., & DeLeon, J. (1996). Emotion recognition and social competence in chronic schizophrenia.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05(2), 271.
      • Penn, D. L., Spaulding, W., Reed, D., & Sullivan, M. (1996). The relationship of social cognition to ward behavior in chronic schizophrenia. Schizophrenia Research, 20(3), 327-335.
      • Silverstein, S. M. (1997).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ocial cognition, and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in schizophrenia. Psychiatry: Interpersonal and Biological Processes.


Pinkham, A. E. (2014). Social cognition in schizophrenia.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75 Suppl 2, 14-19. doi: 10.4088/JCP.13065su1.04
  • 挑選原因:為思覺失調症個案之社會認知概念,預期為基礎知識累積的來源之一。
  • 心得與註記:
    1. 本文所歸納之社會認知架構有四:
      • 心智推理
      • 社會知覺:針對社交情境的資訊及彼此之人際關係之判讀(不包含社會圖像之概念)
      • 情緒過程
      • 歸因偏見
        note:社會認知架構常見有二種版本,一種是  Green 等人提出的五個向度,一種為本文提及的四個向度。不過實際上,二者差別僅在於社會知識(社會圖像)的有無
    2. 思覺失調症狀個案具有社會認知功能之損傷。
      •  Schizophr Bull. 2005;31(1):21–42. doi:10.1093/schbul/sbi002 PubMed 11. Penn DL, Sanna LJ, Roberts DL. Social cognition in schizophrenia: an overview. Schizophr Bull. 2008;34(3):408–411. doi:10.1093/schbul/sbn014 PubMed
      • Pinkham AE. Social cogni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neurocognition. In: Harvey PD, e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Schizophrenia: Characteristics,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a:126–141. doi:10.1017/CBO9781139003872.009
      • Pinkham AE, Gur RE, Gur RC. Affect recognition deficits in schizophrenia: neural substrates and psychopharmacological implications. Expert Rev Neurother. 2007;7(7):807–816. doi:10.1586/14737175.7.7.807 PubMed
    3. 社會認知的損傷可於疾病之前被觀察到,並且持續穩定於疾病中出現。具高風險之族群(如基因或者臨床表現之風險),亦可觀察到此社會認知功能之損傷。
    4. 社會認知的損傷並非單純神經認知功能的變化所造成:
      • 『社會認知功能影響思覺失調症個案之功能性表現,並且其對於功能性表現的 影響程度較為神經認知功能更強」
      • 如智商與執行功能僅能解釋15%的社交技巧,然而加上社會認知後可額外增 加21%的變異解釋量。
    5. 社會認知功能的促進可提升其功能性表現,包含社會判斷、社會功能、社交關 係、社交技巧,並且減少侵略性。

Pridmore, S. (2006). Download of Psychiatry (with Chapters 3 and 20 translated into French by Désirée Fritsch-and-Chapter 3 translated into Italian by Ilaria Montagni). University of Tasmania.
  • 挑選原因:為思覺失調症個案之社會認知概念,屬於電子教科書的一部分。預期可從中獲得社會認知之基礎知識。
  • 心得與註記:
    1. 社會功能(social function)為管理個體之社會關係。其所需的基本能力包含:
      1. 社會認知(social cognition)
        • 心智推理(theory of mind)
        • 社會訊號辨認(social perception)
        • 社會知識(social knowledge)
        • 情緒程序(emotion processing)
      2. 基礎認知(neurocognition)
        • 注意力(attention)
        • 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
        • 決策(decision marking)。
    2. 心智推理功能具演化之意義:個體藉由心智推理的功能預測其他個體的行為模式,以減少被欺騙的風險。
    3. 心智推理可分為認知心智推理(cognitive ToM)及情感心智推理(affective ToM):
      1. 認知心智推理:個體推測他人信念、意圖、動機之能力,與STS/TPJ相關。
      2. 情感心智推理:個體推測他人情緒及感受之能力,與STS/TPJ &mPFC相關。
    4. 心智推理的程序可能包含二個階段:
      • 抑制思考階段:個體需能抑制與自身相關的想像,即抑制本身的觀點(與IFG相關,此外,IFG也與動作抑制相關,顯示其功能廣泛)
      • 推測他人階段:個體於抑制自身思考之後,開始推測他人心理狀態(與STS/TPJ相關)
    5. 鏡像神經(MN cells)位於IFG & IPL處。鏡像神經於本身執行動作及觀察他人執行動作時活化。
      • 於非人類的動物上數量甚少。
    6. 梭狀細胞(VEN = spindle cells)位於在ACC處,其具抑制鏡像神經之功能。
    7. 社交互動的關係(如親子關係)與獎賞迴路相關(含VTA、NAc、pallidum、thalamus & cingulated cortex)
      • dopamine, oxytocin & vasopressin 均為神經傳遞物質,其中OT & VAP與 social memory 相關
    8. 鏡像神經系統(MNS):為與MN cells活化相關的腦皮質(細胞群),包含IGF、IPL、STS。
      • 假設自觀察到產生鏡像神經活化之途徑為:
        occipital lobe=>STS=>IPL=>IFG=>primary motor cortex)
    9. 與各診斷之關係:
      • 發展遲緩:心智推理功能之缺失影響個體之社交技巧及與人際關係,使個體可能因無法辨認欺騙而造成損失。然而,心智推理測驗之表現隨年齡增長而進步,並且可能達到正常水平。
      • 人格疾患:儘管我們常認為人格疾患之個案「冷酷且缺乏同理心」,但過去無證據支持人格疾患之個案具有心智推理功能之損傷。
        (note:也許人格疾患個可正確推測他人的心理狀態,但對於情感同理部分較弱?)
      • 幻覺症狀:與心智推理相關之妄想(如忌妒、團體恐懼、色情狂或慮病症等)可能提升個體存活率,亦有學者稱為 theory of mind delusions,並與其它類型之 bizarre delusions 區隔。
      • 思覺失調症:研究發現可能與臨床症狀相關,但又與症狀區隔。
        • 負性症狀較強者的心智推理功能損傷較為明顯。
        • 思覺失調症個案可能無法掌握他人意圖,進而不易建立同理關係。
        • 研究發現於思覺失調症個案於第一次發病時即出現,並於慢性個案上亦有相關損傷。
    10. 參考資料
      • Keutmann, M. K., Moore, S. L., Savitt, A., & Gur, R. C. (2014). Generating an item pool for translational social cognition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initial validation.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 doi: 10.3758/s13428-014-0464-0
      • Pinkham, A. E., Penn, D. L., Green, M. F., Buck, B., Healey, K., & Harvey, P. D. (2014). The Social Cognition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Study: Results of the Expert Survey and RAND Panel. Schizophrenia Bulletin, 40(4), 813-823. doi: 10.1093/schbul/sbt081
------------------------------------------------------------------------------------------------------------
2014.07.01 note

  • 常見之心智推理定義為「個體推測他人心理狀態(意圖、動機、感受及信念)之能力」
  • 心智推理功能有層次之分,即初階心智推理到高階情境失態偵測之分。然而,上述心理狀態與心智推理功能之層次的關係為何?
    • 初階心智推理測驗(eg. Sally and Anne Test, Two Boxes Test):個體對他人錯誤信念之偵測能力
    • 中階心智推理測驗(eg. Three Boxes Test):個體對於他人信念的信念之偵測能力。
    • 高階心智推理測驗(eg. The Faux Pas Task, The The Strange Stories, REMT):個體對於他人意圖、感受及社交失態之偵測能力。
  • 資料補充方向:
    • 意圖、動機、感受及信念之關係,屬於階層性或者水平性?
    • 既有心智推理測驗所包含之內容對應關係為何?
    • 個別測驗方式為何?
    • 有無組合擴充之可能? 有無文獻討論此相關的內容?
  • 「心智推理與錯誤信念偵測似為二個不同面向的東西,但礙於方法二者難以區分」
    • Call & Tomasello 回顧黑猩猩的心智推理研究,認為黑猩猩可能具有推測他人動機及意圖之能力,但不具有偵測錯誤信念之能力。
    • 過去的學者認為基於方法之限制,不易單純測量個體推測他人信念之能力,因而改以個體偵測他人錯誤信念之能力取代,並成為心智推理測驗之經典。然而,如果將心智推裡與錯誤信念偵測分開,並支持其為不同的建構,則將影響過往對於心智推理功能之理解,即測驗的方法、型態改變。
  • 參考資料:
    • Call, J., & Tomasello, M. (2008). Does the chimpanzee have a theory of mind? 30 years later. Trends Cogn Sci, 12(5), 187-192.

2014.07.04 note

Shamay-Tsoory, S. G., & Aharon-Peretz, J. (2007). Dissociable prefrontal networks for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theory of mind: a lesion study. Neuropsychologia, 45(13), 3054-3067.

  • 心智推理(theory of mind, ToM)可分為認知心智推理(cognitive ToM)及情感心智推理(affective ToM)二種:
    • Cognitive ToM:個體推測他人意圖、動機及信念之能力。
    • Affective ToM:個體推測他人情緒、感受之能力。
  • 同理心(empathy)也可分為認知同理心(cognitive empathy)及情感同理心(affective empathy)二種:
    • Cognitive empathy:個體切換他人觀點之能力。(含抑制自我觀點;推理他人狀態)
    • Affective empathy:個體對他人情緒及感受之體驗。(痛他人所痛;爽他人所爽)
  • 部分學者認為同理心可歸屬於心智推理之次項目,但部分學者反對之,仍需更多證據支持。目前傾向同意將認知同理心歸屬於心智推理中,因其符合推測他人心理狀態之概念
  • 情緒過程(emotional processing)整體包含對情緒的感受、調節及管理。情緒又可分為基本之7種情緒(快樂、沮喪、噁心、恐懼、生氣、傷心、中性),以及高階情緒(如忌妒、虛張聲勢、諷刺、幽默等)
  • 情緒的判讀部分,又可分為:
    • 自表情動作中讀取:如 REMT。
    • 自社交情境及言談讀取:如TASIT。

2014.07.07 note

Henry, J. D., Phillips, L. H., Ruffman, T., & Bailey, P. E. (2013).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age differences in theory of mind. Psychology and Aging, 28(3), 826-839. doi: 10.1037/a0030677

將心智推理測驗分為六大類:
  1.  Stories:受試者對故事情節以及對故事中角色的行為及感受之理解
    • 認知及情感心智推理
    • 靜態語言媒介
  2.  Eyes :受試者藉由眼睛的照片推測對方的心理狀態
    • 情感心智推理(感受 & 動機)
    • 視覺靜態媒介
  3. Video:受試者解讀影片中人物之想法及感受,以及影片中之物理情境狀態
    • 情感心智推理(少數包含認知心智推理)
    • 視覺動態媒介
  4. False belief -video:受試者推測他人的信念(正確/錯誤)之能力
    • 認知心智推理
    • 視覺動態媒介(影片)
  5. False belief -other:受試者推測他人的信念(正確/錯誤)之能力
    • 認知心智推理
    • 動態、靜態或綜合媒介(圖片、文字或動畫)
  6. Faux Pas :受試者對於社交失態或物理行為之偵測能力
    • 認知及情感心智推理(因需推測他人之難過,方能察覺失態)
§ 部分動態,多數為語言靜態媒介
將心智推理測驗分為二種類型:
認知心智推理
情感心智推理
將心智推裡測驗分為五種媒介組合:
語言
視覺-動態
視覺-靜態
語言 & 視覺-動態
語言 & 視覺-靜態
年齡對於心智推理功能的影響(年輕族群介於19-56歲/年長與年輕差異大於25歲)
過去研究顯示年齡對於心智推理功能無影響,或者具負面影響
但是研究並未區分不同類型的心智推理測驗,以及測驗媒介
本研究結果顯示
整體而言:年長者心智推理表現較為年輕族群為差
情感/認知測驗:年長者之認知/情感心智推理均較年輕族群為差
測驗類型:Stories, False belief-video, False belief-other, and Faux Pas四種測驗,年長者的表現較年輕族群為差
媒介:除視覺-靜態,所有年長者於所有媒介之表現均較年輕族群為差
<上述內容續整理,目前不易閱讀,先行紀錄存放>
參考資料:

2014.07.22 note:

  • 推測他人心理狀態(信念、意圖及情感)之腦皮質區:
    • mPFC:與諸多推測心理狀態均相關,是重要的中心
    • temporal parietal junction:與錯誤信念偵測相關
    • precuneus:與第一人稱之觀點,以及自我認知相關
    • temporal pole:與各種社會知識、提示相關。
  • 另外一種社會認知的領域分類
    • acquiring social-emotional values
    • recognition of stimuli with social-emotional value
    • low-level mental states inference
    • high-level mental states inference
    • context-appropriate regulation
  • 另外五個可關注的評估工具
    • Basic Biological Motion Task
    • Emotion in Biological Motion Task
    • Self-Referential Memory Task
    • Empathic Accuracy Task
    • Situational Contextual Modulation of Facial Affect Recognition Task
  • 問題:以評估工具與腦影像(如fMRI, PET)之相關性數據,是否屬於建構效度之驗證呢? 其解讀及證據強度落在哪個層級呢?
    note:目前看起來,似乎是較強的一種驗證方式。不過,實際上的利弊以及過去使用的狀況,將繼續閱讀觀察之。

2014.08.07 note:
Examining belief and confidence in schizophrenia.Joyce DW, Averbeck BB, Frith CD, Shergill SS.Psychol Med. 2013 Nov;43(11):2327-38. doi: 10.1017/S0033291713000263. Epub 2013 Mar 22.PMID: 23521846 

  • 討論思覺失調症個案之妄想、錯誤信念之產生。
  • 傾向認為思覺失調症個案之妄想及錯誤信念,與個案無法妥善整合過去的資訊與新增的資訊有關。本研究之假設包含:(1)個案無法妥善整合新舊資訊。(2)個案對於自己的信念有過分之信心。
  • 本研究設計使用電腦化猜拳,並且設定電腦出拳之規律(依難度有不同比例),藉此測試個案之猜拳策略(對成功與失敗策略之調適整合能力)。
  • 本研究結果發現,個案無法妥善應用勝負經驗,製造超過隨機出拳的勝率;同時,個案也呈現對於自己的出拳方法過度信心的表現。
  • 結果顯示,思覺失調症個案之信念來源可能受特定時間、形式影響,並且可能偏廢某一些類型的經驗;另,個案對於己的信念過分自信,並且有重視新增資訊的傾向。
    *細看本文之內容,以了解其如何將猜拳與此信念機制連結在一起;另搞清楚此model之內容與機制,以增加對於個案狀況之了解。

Emotion recognition abilities across stimulus modalities in schizophrenia and the role of visual attention.Simpson C, Pinkham AE, Kelsven S, Sasson NJ.Schizophr Res. 2013 Dec;151(1-3):102-6. doi: 10.1016/j.schres.2013.09.026. Epub 2013 Oct 11.PMID: 24126043
  • 討論思覺失調症個案對於不同刺激之情緒判讀能力。
  • 本研究將社交情境分為純視覺刺激、純聽覺刺激,以及聽覺與視覺綜合刺激。結果發現,個案在純聽覺與純視覺刺激的狀況下,對於情緒判讀之精準程度較控制組低。但是在綜合刺激的狀況下,與控制組無顯著差異。此結果支持對於臉孔表情之
  • 另外研究結果也呈現,個案在單純視覺刺激的狀況下,較不會觀察情緒表達者(刺激物)的嘴巴。然而,在綜合刺激的狀況下並無此現象。這結果支持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助於個案對情緒之判斷。
  • 這可能影響我們對於思覺失調症個案之評估工具設計,特別是使用影音刺激的時候。一方面可支持使用影音資訊之重要性,另方面也許可蒐集關於臉孔部位出現與情緒判讀之關聯性(是否因語音的刺激,提示個案注意嘴部的活動呢? 或為其他原因,深感好奇)
    *續補內文整理之結果。重視刺激型態給予及特色,以及現有證據對於臉孔部位及判斷精準程度之關聯性。

2014.08.12  note:
Green, M.F., et al., Social cognition in schizophrenia, part 1: performance across phase of illness. Schizophr. Bull., 2011: p. sbq171.
  • 本研究以橫斷式研究,試圖比較不同病程之思覺失調症個案之社會認知功能損傷狀況
    • 由於使用橫斷式的樣本,無法直接代表個案之變成變化,僅能推測其可能的狀態。
    • 社會認知功能評估包含心智推理、社會知覺以及情緒調節三個向度,並且分別使用TASIT(part III)、RAD以及Social intelligence評估個案之功能。
    • The Awareness of Social Inference Test (TASIT-part III)共有18個約1分鐘的影片,包含諷刺與謊言二種情境(謊言再分善意謊言與同情謊言)。個案須回答四個關於影片的是非問題,包含:(1)影片中的人試圖對另外一人做甚麼? (2)影片中的人想對另外一個人做甚麼? (3)影片中的人有甚麼想法(去做這件事情,指信念)? (4)影片中的人做這件事情會有甚麼感受?本測驗曾以小樣本(n=18)的外傷性腦傷(traumatic brain injury)個案驗證其再測信度為0.83,並用於過往的研究比較中。
    • The Relationships Across Domains (RAD)為一評估個案關係認知的紙筆測驗。本測驗共包含75個題目,並以relational model作為工具設計之基礎,共分為四種社會關係:(1)社交共享。(2)地位階級。(3)平等配對。(4)市場議價。本測驗包含25個由2~3段落的影片,伴隨四種關係描述,分別對應到model中的四種關係。個案要判斷該社交情境屬於哪一種社會關係。 
    • The Mayer-Salovey-Caruso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est (MSCEIT)共有141個題目,分為8個次量表,評估情緒處理程序中的四個能力:(1)情緒辨認:個案須觀察彩色照片與人類表情所代表的情緒。(2) 情緒應用(感受):個案須判斷情緒如何影響思考,以及情緒與那些感覺相關。 (3)情緒了解:評估個案對於情緒了解之周全性,個案須判斷定社交情境下的情緒變化及混和狀態(如讓個案將情緒狀態依自己的想法排序)。 (4)情緒管理:個案判斷如何調節面對自己,以及與他人相處之情緒。評估時會提供多種不同解決方法之影片,讓個案選擇。
  • 本研究使用2*3之ANOVA方式分析:
    • 病程分為:病前(高風險)、初次發病期以及慢性期。
    • 組別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
  • 人口學資料分析發現,無論是實驗組或對照組,初發病期受試者的父母教育程度均較病前與慢性之父母教育程度為高。因此,將父母教育程度控制以減少此因素之影響。
  • 分析結果發現:
    • 顯著的組別效應(group effect),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在不同病程上均有社會認知功能的損傷。
    • 不顯著的病程效應(phase effect),顯示不同病程個案之社會認知功能損傷沒有顯著差異。其中僅有MCSEIT的其中一個測驗項目出現phase effect。
    • 僅有RAD出現交互作用(interaction),但此可能與初發病期的個案之TASIT及RAD較差有關。
  • 總結:
    • significant group main effect, but phase main effect
    • only one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effect on RAD
    • 顯示社會認知功能的損傷傾向為穩定的症狀而不受時間影響
    • 然而本研究之設計性質,無法推論病程之變化(故另一組縱貫研究以補足此資訊
2014.08.14 note: (未完成)
Rassovsky, Y., et al., Exploring facial emotion perception in schizophrenia using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and spatial filtering. J. Psychiatr. Res., 2014.
  • 本研究試圖釐清視知覺與臉孔情緒判讀之相關性。
    • 視知覺途徑:共有二種傳導途徑
        • P-Pathway:與cone cell相關,重視視覺資訊的清晰程度,主要處理高頻率之視覺刺激(high spatial frequencies, HSF)。
        • M-Pathway:與rod cell相關,重視視覺刺激的整體輪廓及動態變化之刺激,主要處理低頻率之視覺刺激(LSF)。
    • 視覺刺激可依頻率分為三種
      • HSF:高頻刺激,較為清晰的臉孔影像。用以提供精緻的臉孔表情變化。
      • LSF:低頻刺激,較為粗糙模糊、僅有輪廓的臉孔影像。用以提供大略的表情資訊。
      • BSF:正常所看到的影像刺激。
    • 研究顯示思覺失調症個案之M-pathway受損
      • 對於LSF的刺激表現最糟
      • 個案對HSF和LSF的表情情緒解讀不同
      • 個案可能忽略完整LSF的刺激(neglect)
    • TMS對於視覺傳導之干擾(以電流刺激阻斷之)
      • forward masking:對應到V1 cortex之的訊息傳導阻斷。過去研究顯示forward masking對於BSF的干擾最為強烈。
      • backward masking:對應到V1 cortex之的訊息傳導阻斷。過去的研究顯示backward masking對於HSF的干擾最為強烈。
  • 本研究之目的:比較個案與對照組,在不同頻率以及TMS干擾下,對於臉孔辨認的影響。藉此釐清臉孔判斷之視知覺特性。
    • 研究假設:思覺失調症個案之M-pathway損傷,預期可見到頻率與途徑之交互作用
    • 研究結果:
      • 思覺失調症個案之表現均為較為對照組差。
      • 視覺途徑與刺激頻率沒有交互作用,不符研究假設(作者認為此可能與primary visual cortex無關,而與更後續的訊息整合有關)
      • 視覺頻率與TMS干擾存在顯著交互作用
        1. BSF刺激在forward/backward masking干擾下,無論個案或對照組表現均較差。
        2. HSF刺激在forward/backward masking干擾下,無論個案或對照組均有較好的表現。
        3. LSF刺激則不受TMS干擾影響,無組間顯著差異。
      • 研究意義:
        • 支持TMS對於視覺干擾之影響
        • 認為思覺失調症個案對於臉孔辨認之問題不僅發生於表淺的視覺皮質區,主要發生於V1 cortex後的資訊整合階段






留言

  1. looks great!
    也可找出一些著名學者,宜定期追蹤其著作。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老師建議
      已將常見的作者列入追蹤名單中
      目前列入的學者包含:Green M.F., Frith C.D., Penn D.L., Pinkham A.E, Keutmann M.K.
      採用群體跟個別方式追蹤~

      刪除
  2. 內容 looks better and better...
    短期之內(5~8年)我們不易挑戰既有ToM理論與範疇。等我們可以改良[主要範疇]現有工具之後,也會發現既有ToM理論、範疇與工具之缺失,屆時我們就有機會了。
    另外,主要的 notes 可加上參考文獻,以利後續引用。

    回覆刪除
    回覆
    1. 好的,我再整理並調整編排方式。
      謝謝老師

      刪除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