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4 認知科學 (五) Sentence processing

什麼是語言? (What's language)
  • 規律性(pattern):有些許規律性,如英文字母Q後面可接a,e,i,u,但是不能接p。
    • 中文也有類似的概念,如糸或者人多出現在左邊、下面(音符在左);馬在右(聲符在右)
    • 規律性最高如DNA或者音樂,最低如電腦程式。語言的規律性介於二者之間。
  • 溝通(communication):相較於其它方式,語言是較有效率的溝通方式。
    • Brain to brain communication:使用EEG的方式接收其中一人的想法,進而編碼後傳遞給TMS,造成另外一個人的手指反應(按下按鈕)
      • 此種傳遞方式仍有其限制,因此該研究主持人表示:目前傳達的最理想途徑是文字(word)
    • Miscommunication:跨語言,或者語言之內也有無法溝通的狀況
      • 牽涉到處理語言歷程上的精確度,無法像電腦程式運作的那麼明確
誰擁有語言?(Who has it?)
  • 不同物種內有其自己的溝通模式,但是其溝通模式大多是單一刺激、單一意涵的模式(類似旗語)。而不像是語言,同樣一個詞彙可能有多種意涵。
    • 人類的語言可以利用有限的字及文法,創造出無限多種意涵的句子
    • 對數個月大的孩子來說,他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清楚區分自己的名子(例如叫做包子,聽到壩子、袍子、拔等都會有反應,顯示其相關功能尚未成熟)
      • From gaga to water:孩子自12個月到18個月發音water的過程
語言的意涵及文法?  
  • 一如在學習外國語言時,我們會翻閱外國辭典去了解意涵。但是實際上我們在處理母語時,會是如何運作的呢?
語言會影響大腦或者心理?
  • 語言會影響一些思考方式及訊息處理歷程(bias),但是不會造成限制
    • 例如一個種族對顏色的描述僅有暖色系、冷色系及中性色系。研究中顯示他們確實可以區分這些顏色的差異,但是對於顏色變化較不敏感,但是經過訓練後仍可改善。(此外,對於空間、數字概念等等也有類似的現象)
  • 當具有多於一個語言時造成的影響?
心理語言學:與其他的心理學一樣,具有實徵工具、理論,以及限制
  • 語言學之分支
    • 音韻(Phonetic and phonology)
    • 語意(sematics)
    • 語法
    • 構詞(morphology)
    • 語用(pragmatics)
  • 語言的內容:
    • 聲音(sounds)
    • 字(words)
    • 詞(sentences)
  • 句子相關的用詞:
    • 詞類:名詞、動詞、形容詞、定冠詞、介係詞等。不同語言大多具有類似的詞類
      • 實詞:包含名詞、動詞、形容詞等,具有實際意涵的詞彙。可能持續不斷增加的,如魯蛇、天龍國。
      • 功能詞:包含定冠詞、介係詞等,用來連接操弄之用的。可能持續穩定而鮮少變化,例如in, on等鮮少再增加調整。
  • 階層性(hierarchical structure)
    • The vampire[NP] + loves Boris[VP] ,因此並非字母靠近就有較靠近的關係。
  • 文法(phrase structure rules)
    • 如英文中的名詞-動詞、定冠詞-名詞。
    • 中文也有類似的結構,雖然較為彈性[我吃飯了、飯我吃了]
  • 述詞:代表動作與狀態的詞彙,相對於主詞。
    • I like to do exercise
認知語言學的課題
  • Serial or Parallel processing?
    • Serial processing:優先了解聲音、再來了解形象、接著知道意涵,屬ˊ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處理。又或者面對同樣一個詞有二種以上的意涵,以逐一理解之。
    • Parallel processing:眾多要素的分析與處理是同步處理的。又或者面對同樣一個詞有二種以上的意涵,則二種同時衡量之。
  • Bottom up or Top down?
    • Bottom up:以刺激為主體,逐步構成語意的理解。
    • Top down:由經驗與知識中提取相關的意象,再來逐步確認之。
      • 可能與parallel processing有點重疊,但實際上是不同的概念
  • Automatic or controlled?
    • automatic:若不能使用特殊的方式來處理這些字詞,則代表它是自動化程序,無法被改變。
    • controlled:是否可以用特殊的方式處理這些字彙? 若可,則屬於可控制的方式。
    • 應該是一個漸進的歷程,剛開始學習語言的時候屬於controlled,但是在熟悉之後則成為automatic,並且可以同時處理具有多重意涵的文字。
  • Modularity?
    • 過去認為語言如此特別,以至於有諸多獨特的語言模組
    • 近期研究發現,語言處理過程中也包含其它非語言相關的腦區(如motor cortex)。因此,語言和非語言的認知處理分歧可能沒有那麼明確
    • 目前對於是否為modularity的存在與否,仍多有爭議
方法學知識
  • 測量工具
    • 反應時間(reaction time):通常處理時間越長,代表困難度高,或者處理程序複雜。
    • 正確率(acuity):正確率越低,代表測驗困難度高。
    • 眼動(eye movement):藉由眼動儀追蹤視野注視的位置,圈圈越大代表注視的時間越長,也可能用在網頁瀏覽設計上等的研究。
      • 例如研究一次閱讀時可看到幾個字(中文與英文),將周邊的字以X刪除,並觀察刪除多少字後會影響閱讀,作為每次閱讀最低字數
    • 電生理訊號(brain responses) :例如EEG、MEG、ERP或者fMRI等。
      • 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在帽子上貼有電極,可收集大腦皮膚電位訊號的變化。比較刺激出現後的腦波變化,並且排除與特定歷程無關的腦波訊號,即為ERP。
        • 時間精準度高(millsecond level temporal resolution)
        • 多向度測量(multidensional measure):有較多資訊,可觀察到變項的差異
          • amplitude
          • polarity
          • latency
          • distribution
            note:P300, N200的命名,可能是出現的順序,或者出現的時間。但是沒有這麼絕對,也可能受到情境影響,如P300。
      • 腦波:大腦內神經細胞的放電訊號總和。加總的前提包含:
        1. 神經排列一致性高(open field):使得電場不至於被相互抵銷,進而可以被偵測
        2. 放電時間一致:相同放電時候,使得訊號清楚且明確。 神經訊號有二種傳遞,一種是動作電位,另外一種是突觸後電位(由於作用時間較長則彼此間有較高的重疊機率),因此,大多接收到的訊息為突觸後電位。
    • 血流訊號
  • 工具選用:時間解析與空間解析的差異,各有所長,依需求而定
    • MRI:測量血流,因此屬於次階的反應,因此時間解析度較差。但是其空間解析度高。
    • ERP:空間解析度很差,因此訊號會彼此干擾、排戲。但是其時間解析度高。
  • 語句操弄面項(sentence manipulation)
    • 文法(grammaticality, violation based)
    • 語意(sematic congruency, violation based)
    • 預測(expectancy):這個字詞是否可預期,包含了妥善預期、具有可能性與不太可能想像等差別
    • 模糊程度(ambiguity):語意是否清楚
  • 常見的設計(paradigms)
    • Priming:使用順序與語意上的相關性,如先接收到水果,再接收到蘋果,如具有相關性,則第二出現者處理速度較快
      note:聽覺與視覺的處理程序:除了基礎的接收差異,基本核心處理相似
      • 如刺激中包含單詞具有高模糊度,具有二種以上的意義。 在出現該字眼的同時,螢幕會呈現另外三種詞組(1)與該語詞其中一個意思相關。(2)與該語詞應外一個意思相關。(3)不與該語詞意義相關。 利用受試者的反應速度與處理時間,來判斷其提取訊息的過程。
    • Self paced reading
    • Raped serial visual persentation (RSVP):常用在ERP的研究中。
      • 例如依不同時間提供單詞,並且藉由排序相關與不相關的單詞,了解受試者腦波反應的變化。最後可能提供一個測驗,如某字是否出現在剛剛的字堆中(作為控制,或者避免睡著之用)
    • Visual world paradigm:主要測驗眼睛所注視的地方
      • 可能同時呈現四個刺激處,受試者須以滑鼠點選聽到的刺激物。這四個刺激物中,有一個可能與目標具有某種程度的相關(特質),因此在選取過程中,預期受試者的眼睛在該相關物的時間應較長。
        • 用在語意、語音的研究中
        • Put the frog that's on the napkin in the box
          • 僅有一個青蛙:容易誤解為把青蛙放到餐巾紙上
          • 有二個青蛙時:會同時關注二個青蛙,再聚焦在餐巾紙上的青蛙
    • 其他任務(族繁不記)
影響語句處理的因素(Factors affecting sentence processing)
  • single sentence
    • 語意(semantic congrueity):語句是否通順,影響對其的判讀。
      • Kutas and Hillyard(1980)的研究,為了瞭解聽到意料之外的詞彙是否會吃現P300。
      • 當時正值information processing盛行的年代,背景知識為當時已知為人遇到不預期的刺激,會出現P300的波
      • 結果發現,當時沒有出現P300,但是出現一個N400的波,屬於新發現。最早的認為僅有語意有N400,但後來發現所有跟語意有關,或者可能與語意相關(這有意義,只是我不知道)東西都會出現N400。
      • 後續將這個解釋為自動化程序的重要指標。
      • 反應語意處理的難度,如果難度高則衝動較強;如果難度較低,則強度較低
        • 通順文句的N400較不通順文句的N400小
        • 第二次看到的N400較第一次看到的N400小
        • 常看到的字較不常看到的字的N400小
        • 文具出現的位置也造成影響,如句首的N400較大,句中或者末的N400較小(資訊月來越多:2~3個字最大;4~6個字中等;13個字以上漸減)
      • Close probability:close測驗的選擇比例,作為預期測驗出現文字的程度。
        • "今天他去釣蝦場釣了很多____"
          • 蝦:出現率90%,因此N400不會太大
          • 馬子:出現率低,因此N400會爆炸
      • Visual and auditory comparison
        • 視覺與聽覺都有N400
        • 聽覺較沒有這麼尖銳,可能與時間相關
      • Summary:
        • 每個刺激都有N400
        • 重複、相關性等等會影響N400
        • 較不受到情境、語意的扭曲影響(如我喝牛奶、牛奶喝了/白馬不是馬),以及選項的侷限性(例如釣蝦場就是一個高度限制的例子)
        • 出現時間一致,少數因素能影響(如老化、疾病以及出現時間)
    • 文法:Grammatical deviation即為P600的刺激(LPC)
      • 文法錯誤的狀況(受格當主格),在皮質後方有出現P600,但是在前面沒有。
      • 也不同於N400,預期每個刺激都有N400會出現。
      • 通常在500ms出現,可持續數百ms。
      • 句子較難處理的時候也會出現P600 (the broker persuaded....),即使沒有明顯問題,但有語意理解上的麻煩也會
        • 通常後面會出現"人": the broker persuaded the man to sell the stock
        • the broker persuaded to sell the stock was sent to jail
          note:因此,persuaded可能解釋為動詞或者過去分詞,並且有常用語不常用的差別(前者較容易理解)
      • Summary
        • 較慢出現
        • 句法錯誤
        • 難以理解的語句
  • multiple sentences
    • 時間假設:如有不同子句,傾向認為先講得先發生
      • 不符合此假設的時候,需要較多的working memory (明顯且持續的N波變化)
    • 因果推論':子句間的因果明確,則P600較少;如需要推測,則P600明顯
      • 視覺系統可分為左右視覺系統,右視野的資訊優先傳達到右邊大腦,數十毫秒後到達左大腦,反之亦然;優先得到資訊的大腦有資訊處理的優勢,時間上較早,資訊清晰度較高(減少傳遞過程中的耗損
      • 例如提供一個太空梭即將發射的情境,接下來可預期出現發射"lunch"。結果發現,出現在右視野的字,可較快處理;但是出現在左腦的字,則沒有此現象
    • 整體語境的影響(context):
      • Bransford & Johnson (1972)比較有提供title與否對於閱讀的影響。
        • 結果發現,對於左腦閱讀的狀況下,有沒有提供沒有差異;對於右腦而言,如提供title可大幅降低閱讀的時間(可整合title與篇章內容)
      • Nieuwland, Oteen & Van Berkum (2007)比較語詞指涉對象(reference)以及腦波的關係。結果發現,如果情境可協助限縮到一個對象的時候,可減少腦波對曖昧不明資訊的影響
        • 如果出現曖昧模糊的詞彙,則在前額葉的區域出現一個N波,包含他、她等代名詞也是。
          note:視覺與聽覺的刺激,除周邊訊息處理的差異,核心處理相似
          note2:視覺與聽覺接觸不同語言,應再判斷其是否均為domain language,因其造成的影響可能有程度的差異
      • Nieuwland & van Berkum(2006):藉由改變情境,觀察腦波變化。結果發現,情境可以根本的影響他人對於語句的解釋。例如,鹹的花生與戀愛的花生,乍看之下前者較奇怪;但是聽過戀愛花生的童話故事之後,可發現戀愛花生是比較合理的傾向。並且,鹹相較於戀愛引起更強烈的N400,可見情境足以影響他人的判斷。
      • van Berkum (2009):比較基督徒與非基督徒對於安樂死、墮胎、同性戀等等議題的腦波反映。結果發現,他們讀到與自己理念相左的文字時,會有早期的P波以及晚期的N波現象(基督徒聽到可接受的時候出現;正常人在聽到不可接受的時候出現)。顯示自己的價值觀影響對語言的處理。
  • individual difference:上述的討論將每個個體的語言處理都視為相同,但實際上有很強烈的特別差異,不僅是母語,也包含第二以上的語言。
    • Tanner and van Hell (2014)的比較個體對於文法錯誤的解讀。結果發現,並非所有人都會以標準的文法結構進行判斷,有些人是以這二個詞彙是否相同時間出現進行判斷(非文法的角度)。
      • 有些人會出現N400(非文法的角度);有些人會出現P600(文法的角度)
      • 這是在母語的研究,同樣是母語也有不同的判斷標準。大多數的人都是使用文法的方式。
      • 這種狀況也會出現在第二外語的學習上,文法與非文法判斷的屬於一半一半。
      • 另有研究認為,對於初學者來說較常使用文字間的關係判斷;進階語言使用者則傾向使用文法結構。
      • 另外發現,學習動機越高,個體理解的方式會越趨近於母語使用者。
        note:影響個體語言能力的因素繁多,可能與閱讀經驗(充分訓練,可將句子與前後文連接在一起,技巧較差者則會視為分開)、working memory(工作記憶較好的人,較能妥善將語句結合)有關。
        note2:可能尚且有其他因素影響語言應用,例如心像思考、數學能力等等。
        note3:影響語言學習的因素很多,如在青少年之前學習第二外語的效果較好,之後也可以學,但可能有口音、流暢度的差異。
        note4:目前較少使用腦區功能優劣與外語學習能力的關係,大多以動機、學習時間與方法等相關。
  • read between the line:閱讀衍伸的意思(metaphors, jokes)
    • 言論非常尖銳(文字本無尖銳問題,但具有衍伸的意涵);或者幽默、玩笑等並非字面上可以直接理解。
    • metaphors:許多研究討論此議題,結果傾向熟悉的metaphors與不熟悉的metaphors有不同的處理流程
      • 熟悉:人生如河流、選舉如同競賽(將時間與空間進行轉換)
      • 不熟悉:政壇的小白兔(不知如何處理)
        • 剛開始可能使用字面上的意思處理,因此產生N400及LPC,但後來會重新進行分析,進而了解內容差異
          note:左腦對訊息的處理:快、狠、準;右腦對訊息的處理:慢、停留時間長。因此,看起來右腦對於metaphors的處理較有優勢(對context也較為擅長,因需要時間整合)
          note2:對於玩笑,右腦的作用也比較相關
          note3:讀語言的時候可能有些資訊並非在閱讀者關注的焦點上,進而造成閱讀者無法察覺有問題之處,例如Moses illusion。利用倒裝或者強調的方式,讓這些重要的關鍵資訊放到關注的焦點中,以減少Mosses illusions的問題。
          note4:語言的處理與很多動作經驗相關,並且語言與非語言的語意判讀有高度重疊,並且會重新聯想到動作相關的表現。例如,看到櫻桃對於pinch的動作會較快;對grasp則否。
          note5:處理語言的腦區複雜,是否因其中一個腦區受損,會增加其他腦區的作用?  回顧發現,受損區域周邊的腦區活化程度會較高,可能與其受傷相關;比較受傷區域與另外半腦同區域的關係,結果十分複雜(可能與受損嚴重程度有關),但是這個活化程度上升未必是幫助,也可能是干擾
          note6:語言學習的練習對於腦區的影響? 可從controlled process到automatic process切入,除了變成自動處理之外,也可從意象或者文法的應用來判斷。
          note7:
問題討論:
1.第一以及第二語言所牽涉到的認知機制雖然大致相同,但有些許差異。請列出在文獻中找到的第一語言,與第二語言處理時的認知歷程上可能的差異,並論述可能的原因(須註明參考文獻)。
2.請從人類生理機制以及文化討論語言的產生與發展。是文化影響不同的語系的演進,還是腦部結構的不同,造成語言的演化的不同? (請註明參考文獻)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