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minar演講紀錄2--Social Neuroscience :Empathy Imbalanced in individual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
我覺得本次講演甚為有趣,內容包括社會認知的架構、同理心的定義與分類、自閉症個案之趨避策略,以及從感覺敏感方面社交功能缺失等等,且於問題討論部分也聽到與臨床經驗的結合及交流,令我獲益良多且印象深刻。
對於社會認知部分,由於過去稍微瀏覽過社會認知的相關資訊,僅道其為近期出現的架構,用以討論社交功能之架構,仍在持續討論並且包含數個主要架構,如心智理論、感覺經驗等,然由於接觸時間與深度有限,故所知有限。本次講演中,除較系統性的了解社會認知相關的背景與發展,另新加入概念「回歸生物學的範疇,並探究其演化上的價值」,不僅注意到細胞與分子層級的關聯性,同時也考量其對於物種演化及反饋演化方向的意義,我覺得可更周全的了解所學所知,儘管現階段有些東西對我而言仍難以做到此等境界,然不失為一個選擇與方向。
對於同理心部分,有別於過往對自閉症的理解:普遍缺乏同理心、情境理解障礙,較為著重於「感知並理解他人感覺的能力」,而忽略「區分自已與他人感受」 的功能。本次提供較全面的定義:「得以感知及理解他人感受,並區分自己與他人的能力」,顯示除了過往重視的情緒共管之外,也須注意到情緒調節的部分;後續以性別及自閉症個案區分其同理心的表現,從而得出「極端男性化大腦」的想法甚為有趣,顯示自閉症個案可能有較佳的分析能力與表現,但此有別於以往對自閉症的認識-缺乏模仿能力,但也牽扯自閉症個案可能採取趨避策略,因此在被動觀察與主動觀察的研究設計中,呈現二種不同之結果,且可能顯示在主動觀察之下,其表現可能優於非自閉診斷者。
過往認為自閉症的諸多障礙起因於神經連結之差異,造成功能本質上的劣勢,然而究竟自閉症個案是否有「能力」上的缺失,或者為沒有注意所造成「表現」 上的差異,可能造成介入方法本質上的差異,我認為這影響甚鉅。究竟自閉症個案在注意的狀況下,加上極端男性大腦的分析能力,是否可有同於正常人或更突出的表現,實為令人感興趣的議題;此外,那些因素造成對正常孩子而言具有吸引力的事物,對自閉症個案而言如此缺乏吸引力,或自閉症個案對於那些因素的東西較為感興趣(或者不敢到負面情緒),及如何轉移自閉症個案的注意力到這些物質上,成為介入策略之一,或為未來可能的方向。
整體而言,我覺得本次獲得不少新知,並且得到有別於以往的知識與觀點,儘管目前仍屬於假設階段,且對於其中概念仍多有爭議,但我覺得此追求知識的過程甚為有趣,尤其當新的研究結果衝擊過往定見時。
-------------------------------------------------------------------------------------------------------
以下為講演內容之筆記:
社會神經學,重點在於生物學變化背後演化上的意義,注意到細胞、分子層級的變化,以及對於演化之利弊影響。
社會神經學之提出者為John Cacioppo,其與Jean Decety共同於2010年開拓此領域。
社會認知是近期提出的新概念,其包含的領域十分廣泛,然而較常討論的面向有四:
1.同理心 2.共享式注意力 3.情境理解(theory of mind) 4.利他主義
Herrmann et al (2007)發表於science的論文指出,觀察2歲小孩以及其他靈長類動物,於認知社會之表現,結果發現於物理性的任務(包含問題解決、空間推理等)表現沒有顯著差異,但在於社會方面的表現(心智理論、社會認知、社會學習)方面,則人類明顯優於其它靈長類動物。
在1980年前,人們相信自閉症的原因出於大腦神經機制的問題/過去的人也提出,自閉症可作為觀察、分析大腦與社交功能的一扇窗。
DSM V收編過去的Autism, Asperger成為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定義三大問題:
1.社交互動(social interaction) 2.溝通(communication) 3.固著重複或限制性興趣(stereotyped repetitive behaviors and/or restricted interests.
自閉症行為觀察中,心智理論/同理心是最常被觀察的項目,並且在自閉的社交行為中被廣泛討論。
Decety and Jackson(2006)將人類同理心定義為「感覺並且理解他人感覺,但不至於混淆自我與他人的能力」,並於2007年的論文指出同理心的二個部分:Cognitive empathy & affective empathy
Cognitive empathy: perspective taking and emotional regulation.(top-down)
Affective empathy sensorimotor resonance and affective sharing. (bottom-up)
感受他人的能力分為二個部分,一個為感知,另一個為區辨自身或他人;因此,不只是看到別人痛而痛,也要能區分這不是自己的傷因此不會持續痛。
Lack of empathy in ASD:過去的研究發現ASD個案缺乏同理心,但是對於同理心並沒有更細緻的描述,換言之,我們只能說有同理心的功能缺失,但沒有明確描述哪一種功能的喪失。
*Baron-Cohen et al (2005)對於性別研究指出,女性具有較強的同理心,而男性有較強的分析能力,進而指出自閉症個案可能呈現"極端男性化的大腦(extreme male brain)",有強調分析而削弱同理心的趨勢。
Cognitive empathy is ASD:截至目前為止尚無法區分明確的細節,但是傾向支持ASD個案在cognitive empathy的能力較弱/影像學發現,ASM在mPFC及pSTS/TPJ的腦區相對不活化。
Affective empathy in ASD:截至目前為止對於affcetive empathy in ASD的表現仍多有爭議,部分學者認為ASD之affective empathy功能低落,但部分認為其表現反而強,因此目前尚未有定論。
Magnee et al (2007) & Mclntosh et al (2006) & Obermann et al (2009)的研究,分別呈現主動注意及被動注意,並測量PDD之EMG變化,結果顯示當PDD主動觀看的時候,其反應較正常人為強烈。
Dalton et al (2005)的論文指出,ASD個案與他人眼神交會時與amygdala的活化相關,而此反應未出現在非ASD組別,且ASD個案並非對臉部除眼睛外的其他器官有所偏好,唯不喜歡與他人眼神接觸,推論ASD的眼神交會可能與情緒處理相關。
"Empathy Imbalance Hypothesis"
Smith (2009) 顯示,可能與cognitive empathy的缺乏,以及affective empathy過量有關。
Rogers et al (2007)顯示,ASD在cognitive subscale分數較低,但有較高的personal distress subscale分數。
Dziobek et al (2008)顯示,Asperger的cognitive empathy 功能缺損,但是affective empathy功能正常。
Batson (2009)則顯示,對於同理心的研究仍需更多細節描述。
依fMRI比較pain effect及social context effect的結果顯示:
正常兒童:
對於社會認知部分,由於過去稍微瀏覽過社會認知的相關資訊,僅道其為近期出現的架構,用以討論社交功能之架構,仍在持續討論並且包含數個主要架構,如心智理論、感覺經驗等,然由於接觸時間與深度有限,故所知有限。本次講演中,除較系統性的了解社會認知相關的背景與發展,另新加入概念「回歸生物學的範疇,並探究其演化上的價值」,不僅注意到細胞與分子層級的關聯性,同時也考量其對於物種演化及反饋演化方向的意義,我覺得可更周全的了解所學所知,儘管現階段有些東西對我而言仍難以做到此等境界,然不失為一個選擇與方向。
對於同理心部分,有別於過往對自閉症的理解:普遍缺乏同理心、情境理解障礙,較為著重於「感知並理解他人感覺的能力」,而忽略「區分自已與他人感受」 的功能。本次提供較全面的定義:「得以感知及理解他人感受,並區分自己與他人的能力」,顯示除了過往重視的情緒共管之外,也須注意到情緒調節的部分;後續以性別及自閉症個案區分其同理心的表現,從而得出「極端男性化大腦」的想法甚為有趣,顯示自閉症個案可能有較佳的分析能力與表現,但此有別於以往對自閉症的認識-缺乏模仿能力,但也牽扯自閉症個案可能採取趨避策略,因此在被動觀察與主動觀察的研究設計中,呈現二種不同之結果,且可能顯示在主動觀察之下,其表現可能優於非自閉診斷者。
過往認為自閉症的諸多障礙起因於神經連結之差異,造成功能本質上的劣勢,然而究竟自閉症個案是否有「能力」上的缺失,或者為沒有注意所造成「表現」 上的差異,可能造成介入方法本質上的差異,我認為這影響甚鉅。究竟自閉症個案在注意的狀況下,加上極端男性大腦的分析能力,是否可有同於正常人或更突出的表現,實為令人感興趣的議題;此外,那些因素造成對正常孩子而言具有吸引力的事物,對自閉症個案而言如此缺乏吸引力,或自閉症個案對於那些因素的東西較為感興趣(或者不敢到負面情緒),及如何轉移自閉症個案的注意力到這些物質上,成為介入策略之一,或為未來可能的方向。
整體而言,我覺得本次獲得不少新知,並且得到有別於以往的知識與觀點,儘管目前仍屬於假設階段,且對於其中概念仍多有爭議,但我覺得此追求知識的過程甚為有趣,尤其當新的研究結果衝擊過往定見時。
-------------------------------------------------------------------------------------------------------
以下為講演內容之筆記:
社會神經學,重點在於生物學變化背後演化上的意義,注意到細胞、分子層級的變化,以及對於演化之利弊影響。
社會神經學之提出者為John Cacioppo,其與Jean Decety共同於2010年開拓此領域。
社會認知是近期提出的新概念,其包含的領域十分廣泛,然而較常討論的面向有四:
1.同理心 2.共享式注意力 3.情境理解(theory of mind) 4.利他主義
Herrmann et al (2007)發表於science的論文指出,觀察2歲小孩以及其他靈長類動物,於認知社會之表現,結果發現於物理性的任務(包含問題解決、空間推理等)表現沒有顯著差異,但在於社會方面的表現(心智理論、社會認知、社會學習)方面,則人類明顯優於其它靈長類動物。
在1980年前,人們相信自閉症的原因出於大腦神經機制的問題/過去的人也提出,自閉症可作為觀察、分析大腦與社交功能的一扇窗。
DSM V收編過去的Autism, Asperger成為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定義三大問題:
1.社交互動(social interaction) 2.溝通(communication) 3.固著重複或限制性興趣(stereotyped repetitive behaviors and/or restricted interests.
自閉症行為觀察中,心智理論/同理心是最常被觀察的項目,並且在自閉的社交行為中被廣泛討論。
Decety and Jackson(2006)將人類同理心定義為「感覺並且理解他人感覺,但不至於混淆自我與他人的能力」,並於2007年的論文指出同理心的二個部分:Cognitive empathy & affective empathy
Cognitive empathy: perspective taking and emotional regulation.(top-down)
Affective empathy sensorimotor resonance and affective sharing. (bottom-up)
感受他人的能力分為二個部分,一個為感知,另一個為區辨自身或他人;因此,不只是看到別人痛而痛,也要能區分這不是自己的傷因此不會持續痛。
Lack of empathy in ASD:過去的研究發現ASD個案缺乏同理心,但是對於同理心並沒有更細緻的描述,換言之,我們只能說有同理心的功能缺失,但沒有明確描述哪一種功能的喪失。
*Baron-Cohen et al (2005)對於性別研究指出,女性具有較強的同理心,而男性有較強的分析能力,進而指出自閉症個案可能呈現"極端男性化的大腦(extreme male brain)",有強調分析而削弱同理心的趨勢。
Cognitive empathy is ASD:截至目前為止尚無法區分明確的細節,但是傾向支持ASD個案在cognitive empathy的能力較弱/影像學發現,ASM在mPFC及pSTS/TPJ的腦區相對不活化。
Affective empathy in ASD:截至目前為止對於affcetive empathy in ASD的表現仍多有爭議,部分學者認為ASD之affective empathy功能低落,但部分認為其表現反而強,因此目前尚未有定論。
Magnee et al (2007) & Mclntosh et al (2006) & Obermann et al (2009)的研究,分別呈現主動注意及被動注意,並測量PDD之EMG變化,結果顯示當PDD主動觀看的時候,其反應較正常人為強烈。
Dalton et al (2005)的論文指出,ASD個案與他人眼神交會時與amygdala的活化相關,而此反應未出現在非ASD組別,且ASD個案並非對臉部除眼睛外的其他器官有所偏好,唯不喜歡與他人眼神接觸,推論ASD的眼神交會可能與情緒處理相關。
"Empathy Imbalance Hypothesis"
Smith (2009) 顯示,可能與cognitive empathy的缺乏,以及affective empathy過量有關。
Rogers et al (2007)顯示,ASD在cognitive subscale分數較低,但有較高的personal distress subscale分數。
Dziobek et al (2008)顯示,Asperger的cognitive empathy 功能缺損,但是affective empathy功能正常。
Batson (2009)則顯示,對於同理心的研究仍需更多細節描述。
依fMRI比較pain effect及social context effect的結果顯示:
正常兒童:
- 疼痛感與aMCC腦區活化相關。
- 疼痛閾值與aMCC相關。
- 疼痛感與SI/SII相關。
- 疼痛閾值與SI/SII相關。
ASD個案可能與早期出現的異常性感覺敏感相關。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