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4 認知科學(七) Attention

what's attention?

  •  注意力:擷取有意義的資訊並且忽略(抑制)不相關資訊的歷程。
  • William James(1890):最早定義注意力的人
    • 感覺注意力(sensorial attention) & /智能注意力(intellectual attention)
      • 感覺注意力:聚集於客觀的感覺刺激中
      • 智能注意力:思考腦中的概念或者再現(represented)的事物
    • 立即注意力(immediate attention) & 延宕注意力
    • 被動注意力(attention) & 主動注意力(active attention)
  • 注意力的比喻:
    • 探照燈(Posner, 1980)
    • 伸縮鏡頭(Eriksen & Yeh, 1985)
    • 分散注意力(Kramer & Hahn, 1995)
  • 注意力的分類:
    • 選擇性注意力(selective attention):選擇有意義的資訊,並且排除不必要的資訊
    • 分散注意力(divided attention):將注意力分散在不同的物件上
    • 轉移注意力(switching attention):切換注意力於二者(或者以上)之間的轉換
  • 注意力的連結:
    • 注意力與意識(consciousness):即便沒有注意到,同樣會進入大腦。 其途徑與影響行為機制為何?
    • 注意力與主觀感受(attend to more than we lealise)
Attention and consciousness
  • 注意力是個閘門,管控要注意並且接受那些資訊
  • 注意力非常有限
    • 目前證據傾向認為,沒注意到的資訊會造成行為上的影響
  • 注意力的結構
    • Top down
    • Bottom up
  • 注意力的二三事
    • 沒有注意到的事情是否影響行為? (knowing without seeing?  Yes)
      • 僅呈現10ms的文字,也可能引導後續的反應速度
Attention and memory
  • 注意力與學習的關係?
    • 即便看過很多次,沒有注意力仍難以產生記憶
      • 需要注意力才能將東西記下
  • 鄭昭明(2010, 3rd ed)
    • 注意力:從事某種作業時,心智活動的分配
      • 只有被注意到訊息,才能進一步受到中央系統的處理
    • 注意力結構
      • 刺激訊息、感覺訊息的登陸、注意與便是、事件記憶(短期)、事件記憶(長期)、知識系統(表徵整合) & 認知策略系統(學習與記憶、思考與解題)、監控系統(監控、控制)
      • 注意力的內在運作
研究上的注意力分類
  • 類型
    • top down(內在目標)
    • bottom uip(外在刺激)
  • 發生時間
    • 早期
    • 晚期
  • 分配狀況
    • 空間
    • 特徵(顏色、位置、方向、材質等)
    • 物件
  • 發生階段
    • 知覺層次
    • 短期記憶層次
    • 工作記憶層次
    • 長期記憶層次
    • 決策層次
  • 功能
    • 篩選有意義的資訊(排除不必要的資訊)
    • 特徵整合
注意力的類型
  • 內在作業(goal-directed attention, top-down or endogenous)
    • Posner's cueing task
      • 將提示分為valid trial,  invalid trial & neutral trial,並且讓受試者判斷某個刺激有沒有出現。
        • valid cue:方向與刺激出現的位置相同
        • invalid cue:方向與刺激出現的位置相反
        • neutral cue:同時指向二邊,與沒有只是相似
      • 類似準備或者預期的意義,即便簡單的任務都可看到反應時間的差異
      • 尚且有其他改版,如central cure and peripheral cue等等
        • 但是會出現inhibition of return (IOR),並且僅在peripheral cue發生
          • 即在300ms之前提供cue可減少反應速度;但是超過300ms之後,反而沒有cue的狀況反應較快
    • Theeuwes
      • 使用干擾刺激操弄的方式,藉由操弄干擾明顯的程度,影響受試者的反應
  • 外在作業(stimulus-driven attention, bottom-up)
    • 在刺激中特別顯眼的物件中亦受到注意(與眾不同)
      • 單一目標物的狀況下仍可能是top-dowm,因篩選偵測
      • 純粹的stimulus-driven難以產生及操弄
注意力的發生時間
  • 早期探討注意力的時候常用雙耳分廳的實驗
    • 受試者可以察覺較明顯的特質改變,例如聲音出現與否、性別轉變、聲音消失
    • 雙耳分聽的實驗,說明人類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其中一邊,而忽略另外一邊。然而,這若訊息被忽略則如何可以篩選與自己相關的訊息?
  • 早期注意
    • Broadbent's filter model:注意力出現在辨認之前便投入,全有全無的概念
    • Revisions in filter model:與自身無關的訊息仍毀處理,處理強度有別而已
      • Treisman's 減弱理論(attenuatro model):在進入知覺辨認之前就有減弱處理,類似相對程度強弱差異的處理
  • 晚期注意:所有資訊都辨認,之後再決定其是否重要
    • 晚期注意選擇看起來不經濟,但是仍有證據支持
    • Deutsch's model
      • 辨認完成進入記憶之後才做選擇`並且經由其他語言或者經驗進行比對
        • 同樣支持注意力較晚發生,均在進入記憶之ㄒ後才發生
    • 證據
      • Stroop test:字體的顏色與字義不同,受試者須念出自己的顏色。然而,執行過程中受試者會被字義干擾,表示已經需處理語意階段的東西,故不太可能是早期選擇。
自動處理 Or 控制處理
  • 自動處理:不需要特別費力,一切自然發生。例如Stroop test,字義的處理可能近似自動處理。
  • 控制處理:費力並且需要專注、努力投入的歷程,例如學第二外語、學習新的規範等(尚未習以為常);如Stroop中的念出字體顏色為控制。
    • 大部分討論的注意力,均為control process
Erikson Flanker Task
  • 受試者注意力放在中間的刺激上,針對不同刺激需做出不同反應
  • 依干擾物分成三種類型
    • compatible:干擾物與刺激物相同
    • neutral:干擾物和刺激無關,不影響作答
    • incompatible:干擾物與刺激相反(即另外一種刺激物)
  • 結果來而言,旁邊干擾物會影響中間目標選擇的判斷
  • 這也是一個不用visual searching就可完成的研究設計
Summary
  • Early & late selection
    • 無論如何都有瓶頸,唯注意力發生在辨認之前,或者辨認之後的差別
    • 個別都有證據支持
Nilli Lavie
  • Perceptual load theory:如受試者有足夠的注意力資源,則容易分心而受到干擾物影響;反之,如果受試者注意力資源不足,則不會注意到干擾物。
    • high perceptual load:early selection
    • low perceptual load:late selection
  • Lavie研究的延伸:只要隨機呈現,這個現象就消失了;必須要在非常特定的狀況下必然可以出現的強烈效果
    • 如在全隨機的狀況下,看不到low/load的差異
    • 如果使用嚴謹的分組進行,則可以看到low load的差異
  • 意義:並非絕對的early or late selection,而是依照情況決定之
Feature integration theory and visual search paradigm
  • 特徵整合理論;幫助我們將不同特徵整合到同一個物體,進而了解
    • 注意前部分(preattentive analysis):進行特色分析,屬於平行處理所有特徵(角度、顏色、方向、材質等)
    • 聚焦部分(focused attention):在此階段將各特質結合在一起,換言之,將不同空間的特徵整合到一個物體(object files)
    • 支持early selection,因在知覺辨認之前就完成這個程序
    • 若失敗則可能產生錯誤的幻覺
  • 視覺搜尋:在視野中搜尋特定的物件
    • 平行搜尋(parallel search):對特質的處理屬於平行處理,不會因為相關物件出現的數量而影響反應速度
    • 階層搜尋(serial search):對於物體的處理屬於階層處理,會因為相關物件出現的數量而影響反應速度
      • 若目標物沒有出現,則可能無限增加反應時間
Summary
  • 視覺短期記憶(VSTM):將特徵與物件整合在一起,呈現出完整的物體,大約可保留四個左右的物件(object)
    • 非常仰賴注意力的作用,因需要將物件整合
    • 若注意力不集中,則無法正確將特質整合
  • 隨著搜尋量增加而增加反應時間的現象
  • 控制歷程屬於階層處理;自動化歷程屬於平行處理(不受刺激物數量增加而影響)
NOTE
  • 注意力資源(attention resource)的概念
    • 是一種心智上的努力(mental effort)
    • 但是難以檢驗、無法驗證
  • \Mental effort
    • single resource:大水庫理論,單一資源而可任意分配
    • multiple resource:特定項目使用,不同任務有專屬的資源上限
Mental effort model
  • 漂亮而難以檢驗
  • 有一個中央處理功能,可以分配注意力資源到不同的任務(排序)
Divided attention
  • Dual task的研究
    • 如果二個任務靠近,則次要任務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完成
    • 如果二個任務時間分離,則次要任務可較快完成
    • 換言之,只要中間處理的時間不重疊,就不會拖延次要任務完成的時間
Change detection & change blindness
  • 所需能力
    • 注意力資源投注
    • 短期記憶
    • 記憶比較
      • top down
      • feedback
注意力的調節
  • 對於外在訊息的調節
    • 注意力可以調節視覺處理
      • 預期刺激處的出現,可以提升警醒程度及注意的活躍程度(baseline)
  • 對於內在訊息的調節
    • 注意力可以調節內在表徵
Memory guided attention
Summary
  • 複雜的架構,非單純建構
  • 注意力可以是
    • top-down
    • bottom-up
  • 可以分為內外
    • internal
    • external
Executive attention
  • Supervisory attentional system (SAS)包含
NOTE
  • 短期記憶並不單純的被動儲存,而是經過working memory進行處理之後而有結果
  • Baddeley's model
    • Central executive:相當於attention的效果,處理語言及非語言的角色
      • single pool 則由central executive處理


NOTE2
  • 注意力的神經作用機制與眼動相似,因此大多數的相關研究都會控制眼動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