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24 心理測驗(十六) 智力與智力測驗

智力(intelligence):關於智力的定義及內容意見分歧,但是諸多討論中含有共同的部分:
  • 學習能力(learning):即個體學習並累積經驗的能力
    • the capacity to learn from experience
  • 調適能力(adaption):即個體調整自己以適應環境的能力
    • the capacity to adapt to one's environment
不同身分者對於智力的意見有所差異:專家與常人的意見不同
  • 常人認為的智力:問題解決能力、語言能力、社交能力
  • 專家認為的智力:語言智慧、問題解決能力、環境適應力
由此可見問題解決和語文能力是二者的共識;但是社交能力和適應力則否
智力測驗(intelligence test):不同的理論基礎影響不同的測驗內容
  • Galton & Cattell (1883):若感官知覺越敏銳,則智力越高
    • Jenson: Reaction time and movement time 之相關=0.5~0.7
  • A general factor (g) theory: 主張智力受核心能力(g因子)影響,由Spearman提出。
    • Spearman發展出因素分析之統計方法,並且從諸多智力測驗中抽取出g factor
      • g factor能力佳則各能力均佳;若否,則均差
    • Spearman後期也承認Primary Mental Ability的存在
  • A multiple factor theory:主張智力是多重能力,並且個別能力之間彼此獨立而不會互相影響。個體天生的智力優劣各有不同。Thurstone & Gulidford提出。
    • Thrustone提出Primary Mental Ability(各能力間彼此獨立而不互相影響)
      • 能力包含
        • 語文
        • 詞彙
        • 空間
        • 速度
        • 歸納推理
        • 數字
        • 記憶
      • Thrustone後期也承認g factor的存在
    • Vernon提出Hierarchical group-factor theory:進 一步結合二者的理論,其主張g-factor是較高的能力,而g-factor往下包含不同的多種能力
    • Guiflord主張Structure-of-Intellect Model ,共有6*5*6=180種能力 =>總之是多種
      • Operations (6:認知、短期記憶、長期記憶、擴散思考、聚歛、思考、評鑑)
      • Contents (5:視覺、聽覺、符號、語意、行為)
      • Product (6: Units 、 Classes 、 Relations Systems 、Transformations 、 Implications)
  • Gattel-Horn-Carroll Theory (CHC theory):比起Veronon更早提出,但是當時g & primary是主流,因此早期不受重視
    • Stratum I:70種細小的能力
    • Stratum II:8個能力 (相當於primary mental ability)
      • 流動智力:天生的反應、敏銳程度等等,隨著成長而提升,隨著衰老而減少(約在60歲附近)
      • 結晶智力:隨時間累積而來的智力,隨著年齡而提升,但是在60歲左右到達高原期(可能與記憶力造成學習能力趨緩所致)
    • Stratum III:g factor
整理:
  • 智力理論分為二大主軸
    • general g-factor: Spearman由因素分析提出的共同因子。
    • multiple factors: Thurstone & Gulidford個別提出對於智力的理論,但均為多因子
      • Throustone主張primary mental ability
      • Guidford主張共有6*5*6=180種能力
    • hierarchical group-factor theory:Vernon提出中庸之道,認為智力有其結構性,g-factor是較高的能力,往下還有更細小的能力
      • Gattel-Horn-Carroll theory (CHC theory)較Vernon早提出,但是較晚受到重視,同樣使用階層性的結構,將智力分為三層:
        • Stratum III: g-factor
        • Stratum II:Primary Mental Abilities
        • Stratum I:其餘細小的能力,約有70種
-------------------------------------------------------------------------------------------------------------------------
  • Piaget (cognitive development) :主要以發展的角度說明智力\,但是測驗上的問題為難以獨立測驗
  • Luria (1966):討論智力處理的過程應包含二種程序,實際上這二種都會應用
    • Simultaneous:同時的處理
    • Successive:順序性的處理
  • Campione and Brown, Borkoeski:information-procesing theory
    • Architectural system:基礎的接收、儲存與處理,例如注意力、記憶力等
    • Executive system:後續處理分析的能力,例如meta-cognition
  • Gardner (1983, 1993):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 智力類型包含
      • 語文智慧
      • 邏輯數學智慧
      • 空間智慧
      • 肢體動作智慧
      • 音樂智慧
      • 人際關係智慧
      • 內省智慧
      • 自然觀察智慧
    • 認為這些能力之間不彼此相關
    • 可能用不同腦區處理的概念建構,因此認為彼此可能不會影響
    • 似乎要提出第9個項目
  • Stenberg (1085, 1986, 1994):智力三元論,認為智力是面對生活的調適能力,而較少討論語言之能力
    • 分析性
    • 經驗性
    • 實用性
整理:
  • Luria討論資訊的處理過程,重點有二:(1)同時 (2)連續
  • Information-Processing theory主訊息的二個結構:
    • (1)Architectural system:基礎 
    • (2)Executive system:操弄
  • Gradner提供更多的智力分類,可從五育為概念記憶之
    • 德(內省&自然觀察)
    • 智(語文、邏輯數學、空間概念)
    • 體(肢體動作)
    • 群(人際關係)
    • 美(音樂智慧)
  • Strnberg的智力三元論:著重生活調適之能力
    • 分析(狀況)
    • (累積)經驗
    • 實際應用
-------------------------------------------------------------------------------------------------------------------------
智力的測量( how to measure the intelligence)
  • 智力指標
    • Ration IQ (RIQ) = mental age/chronological age
    • Deviation IQ (DIQ) = (X-Mean)/S
  • 影響因素
    • 基因 & 環境 (nature and nurture):都有,藉由比較失散的雙胞胎而得結果
      • Vernon(1979):環境對智力的影響其實不小。將鮮少與社會接觸的人帶入人群中與人相處,可提升其30~50的IQ。
      • Skells(1966):研究25個孤兒,並且比較其在不同環境下的智力表現,結果發現被領養走的孩子智力表現較好
    • 年齡
      • Cross-sectional design:發現30歲是顛峰,持續衰退到65歲。
      • Cross-sequential design:直到60~70歲才出現衰退跡象;不同能力衰退程度不同。
      • Flynn effect:發現智力隨著時間而上升,平均每十年上升3分。
        • 營養、資源、生活環境?
    • 種族
      • 美國人與非裔美國人的比較(1960):101.8 : 80.7
        • 文化差異
        • 語言隔閡
智力的評估(嬰兒、學齡前、個人與團體、特殊族群)
  • 嬰兒:對未來的預測能力很低,主要用於篩檢發育遲緩的孩子
  • 學齡前:對未來的預測能力很低,主要用於篩檢發育遲緩的孩子
    • WPPSI-R
    • Stanford-Binet: fifth edition
  • 個人與團體
    • 團體施測的優點
      • 省時省力
      • 施測者重要性較低
      • 施測簡單,標準化歷程
      • 短時間內可以獲得大量資料
    • 團體施測的缺點
      • 投契關係(Rapport)難以建立:施測者與受試者無法建立信賴關係
      • 無法作行為觀察:行為觀察或可提供額外的資訊
      • 題型格式固定,不易引發原創想法
  • 特殊族群
    • 可能無法以語言執行,例如嬰兒
    • 可能無法閱讀或者動作不佳
Summary
  • 智力概念
    • 專家間的共識為學習與調適
    • 普通人與專家都同意:語言與問題解決
    • 不同理論基礎有不同的測驗方式
  • 智力測驗之影響
    • 受到年齡、種族等因素影響
  • 受試者族群的差異
    • 團體與個別施測的優劣
    • 特殊族群的測驗特色與限制

實例:WIS & WPPSI
  • 為什麼要進行智力測驗?
  • 魏氏成人智力量表第三版(中文版)
    • 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ce Scale (WAIS)
    • 適用於16~89歲
    • 常模參照型測驗(不同分區間,並且抽取樣本建立常模)
    • 內容
      • 語文量表
      • 作業量表
    • 架構:智力
      1. 語文智力(verbal IQ)
        • 語文理解
        • 工作記憶
      2. 操作智力(performance IQ)
        • 知覺組織
        • 處理速度
    • 計分及解讀
      • 平均分數100,標準差15
      • 可藉由次向度能力優劣比較,以判斷受試者的能力差異
    • 心理計量
      • 中文版,並且具有專家效度
      • 折半信度為0.74~0.97
      • 其它智力作為校標(收斂效度)
  • 魏氏兒童智力量表(WPPSI-R)
    • 適用於3~7歲三個月
    • 架構:由於受試者的年齡較小,故沒有細分更小的次量表
      • 語文智力
      • 操作智力
    • 瓶頸
      • 有趣,足以吸引受試者參與
      • 不太有趣,不至於過分吸引以至於無法測驗
  • WISC-IV
    • 年齡:6~16歲11個月
年齡重疊?
  • 施測者主觀判斷之
    • 如時間允許,可交互比較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