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10 知覺心理學 (一) 導論

l   Ch1  Introduction to perception
l   Outline
n   The perceptual Process 知覺的過程
n   How to approach the study of perception 知覺研究的方法
n   Measuring perception 如何測量知覺?
l   知識與過往經驗影響知覺結果,因而有個體差異、主觀感受產生。
l   知覺歷程(perceptual process)共有七個流程:stimulus è transformedèreceptor processesèneural  rocessingèperceptionèrecognition(combine with knowledge)èaction
n   Stimulus:
u  外界刺激可視為一種能量之型態,如光、波動等等。
u  訊息輸入時,個體將選擇性的擷取所需的資訊
u  刺激引起個體行為反應,經歷編碼與再解碼(或約重現)之過程,因此實際引起行為的為重現之刺激(而非原始刺激),然重現過程受知識與過往經驗影響,因而重現刺激與原始刺激相似但並非完全相同。
  Transformation將刺激之物理訊號轉變為神經傳導使用之電訊號,或者將電訊號轉變為大腦可理解之資訊,是產生知覺之兩大重要步驟。
   Representation刺激之重現,透過解讀神經訊號將刺激以大腦可理解形式重現,實質上引發個體後續的行為反應,因受知識與過往經驗影響,其與原始刺激相似但有所差異。刺激之擷取受receptor之數量與效率影響,但並非單純解析度越高越好,仍須仰賴大腦對於刺激辨別之能力。舉例而言,如2100萬畫素與3000萬畫素,所能擷取有意義之資訊相似,則其功能性本質上相似,後者未必優於前者。
n   Receptor process(Transduction):意指receptor將環境刺激之能量形式,轉變為電訊號之過程。因刺激之強度可大可小,然神經傳導之電位變化皆為動作電位,單一神經僅能以頻率高低反應刺激強弱,但,因此神經分布與運作模式將影響刺激強弱之判定。
  •       線狀模式:所有神經獨立運作,僅有1與0之結果,無法呈現過程中之刺激程度差異。
  •       疊加模式:末梢神經之間彼此連結,後再匯入主要神經通道,此方式如果刺激越強,主通道的電位則偏高,可對比強弱
  •       促進抑制模式:神經存在促進與抑制作用,並且可依區域對應促進與抑制神經,藉此方式可於主通道呈現不同程度的電位變化,可擷取特定強度範圍的刺激。 
u  敏感性receptor對於刺激強弱感應之能力,如視覺中,錐狀細胞尖端較尖細,可偵測到細微的變化,分布於中央窩附近且範圍較小,因而對應的腦細胞區域亦相對小;桿狀細胞數量龐大且分布廣泛,可接受大量資訊,因此對細節的處理可能相對較差,但對於光的明暗相當敏感。
u  差異性receptor對於不同的刺激具有專一性,如視細胞接收光之能量,而毛細胞接收震動、頻率等波之能量。
n   Neural process:意指神經訊號於大腦網路中作用的過程,可包含自脊髓上傳至大腦皮質區(各視覺處理區域),亦納入大腦對於神經訊號進行翻譯詮釋。
n   Behavioral responses:為行為上之回應表現,如人可描述其感受,然神經活動與知覺產生之模式與關聯,是目前研究之瓶頸
n   Recognition:比照腦中的知識和過去的經驗,因而previous knowledge是影響的要素之一。
u  知識影響個體知覺與認知:對於模稜兩可的圖形,於資訊有限的情況下,經受部分有意義圖形之影響è圖中部分重要結構(被擷取)者,可作為線索去推測其全貌,為部份取代全體的概念,因此,少量重要的圖形,將影響對於圖片的判斷(仍以大腦解釋為主),換言之,知識影響知覺與認知。
l   知識與過去之經驗相關,亦與過去所學習的東西相關,如果與過去的經驗不同,則需要更多時間與精力去處理此資訊。
l   知識對於資訊的影響,可分為二種取向:
n   top-down approach:表示資訊詮釋透物知識與經驗層級出發,如命名或者連結起過去使用經驗等等,絕大部分的知覺都屬於此類別。
n   bottom-up approach:表示資訊詮釋單純透過感覺刺激而來,如單純的疼痛、癢、 溫度覺等。
u  HOME WORK:設計一個完全暗室,並且在裡面待20mins,並且記錄知覺到的東西。(是一個知覺剝奪的經驗,剝奪視覺與聽覺刺激的時候,感覺到的是甚麼?)
Prosopagnosia:對於臉部辨識的困難,可能與FFA腦區損傷相關,盛行率有1%,可透過其他線索代償因而較難以判別。其可能影響的範圍,包含neural processing, perception and recognition,可用不同方式解釋其可能發生的問題。
l   知覺研究方法:
n   心理物理學方法:Stimulusè(PP)perception,屬於傳統心理學檢驗的方式,觀察資訊輸入與資續輸出的因果關聯。
n   生理心理學方法:stimulusè(PH1)physiologyè(PH2)perception,屬於生理物理學,重視的是刺激的訊號如何轉變為生理訊號,並為大腦所詮釋。此三者為研究知覺的主要方法。
l   PP:呈現刺激讓受試者回報反應。如研究發現,人對於垂直或者水平兩方向的變化最為敏感,但對於45斜角的敏感度明顯較差。
l   PH1:經開顱等作法,使大腦暴露後,透過光照射於大腦,並利用高階攝影機捕捉影像(optical imaging of intrinsic signal ),取得原始狀態資料,並給予不同圖形刺激,觀察捕捉結果反應。如投影片上之資訊,紅色代表呈現0度的時候活化的區域,紫色代表180度的活化區域,由全體結果呈現,其顏色似對於紅色、青色、紫色(0,90,180)度的區域較多。è代表大腦對應的區域也有相符的特質。
l   PH2:使用fMRI,主要以人來執行,因人可以回報其知覺。可觀察神經反應的與perception的相關性,fRMI的結果來說,發現其視覺活化的區域,於0,90,180有較多的活化。
note:生理心理學的問題,在於儘管可證實PH1與PH2之關聯性,但實質上難以產生因果關係的確立(cause)。
l   知覺測量方法:
n   心理物理學(PP)
u  絕對閾(absolute threshold):為偵測刺激所需之最小能量,可透過三種方式檢驗:
l   極限法(Method of limits):給予程度的分級,並且由受試者主觀反映其可否區辨,自困難至簡單/簡單至困難兩方向逼近,記錄其知覺產生轉變的瞬間點,並且取平均值而得。
l   調整法(Method of adjustment):由受試者自行調整刺激的強度,可透過重複測驗與平均的方式取得。於手法上,亦可由強至弱/弱至強的面向逼近。
l   定值刺激法(Method of constant stimuli):取固定數量的量尺(強度),並且進行百分比的換算,繪成座標軸後運用數學方式取50%處。
è但須注意:threshold具有個體差異,亦因時間與情境而有變化。
u  差異距(difference threshold, DL):又稱為最小偵測差異,為區辨兩刺激不同所需之最小差異量,換言之,兩者需異多少方能被區辨,其與刺激大小呈現正比關係Weber’s lawDL/S=K表示(DL代表最小差異,S代表刺激大小,k代表常數
u  強度估計:藉由提供標準值,使受試者比較強度差異測量方法,所有刺激皆須大於threshold
l   就結果而言,刺激強度與感覺強度未必一致,可能狀況有三:
n   擴大反應(response expansion):代表感覺之強度增加量,比起實際強度增加量更高。
n 壓迫反應(response compression):代表感覺之強度增加量,比起實際增加量更低。
l   對於電刺激:其有擴大反應,代表其強度增加的次數比起實際值更快。
l   對於光刺激:其有壓迫反應,代表其強度增加的次數比起實際拾來的緩。。
l   Steven’s Power lawP=KSn(P代表知覺大小,K代表常數,S代表刺激強度,n代表能量)
n   Visual search:視覺搜尋任務,通常會以評估其reaction time(RT)作為指標,反應資訊在大腦中處理所需的時間。
u  於不同的RT,可判斷其難度。
u  如常見的字()與不常見的(),後者難度較高;此也與照片的正片、負片判斷相似。
n   序號偵測理論(signal detection theory),被用以檢測對受試者之回答標準與原則,納入受試者之回答傾向後區分之。
n   作答者的傾向保守與積極(傾向說yes或者no),也影響其絕對閾測量之結果。
l   Summary
n   訊號處理的過程
u  7step
u  Bottom up and top down
n   如何研究此過程
u  PP,PH
n   如何利用心理生理方式,去解釋測量過程
u  絕對閾
u  差異閾
u  測量方法
l   下周主題:Visualphotoreceptor,包含眼睛結構與神經反應。




Dis
l   Top-down and bottom-up approach
n   Top down比較類似cognition,代表資訊的詮釋需要過去的經驗、知識產生,因而大部分的知覺都為此類別。
n   Bottom-up比較類似單純的sensation,如痛、溫度、兩點區辨等等,比較基礎且初步,因而不牽扯到知識。
l   DL:相對數量概念,如25è35的滷肉飯,對比139è149的麥當當,前者的變化感覺比較強烈(DL比較小)
l 偵測實際量:於此條件,刺激必須大於threshold,且須有標準值去比較。
n   對於電刺激:其有放大的效應。
n   對於光刺激:其有縮小的效應。
l   Steven’s Power law,其長相為P=KSn,於此公式中,n代表的意義為何?
l      文中並未提及差異閾之測量方法為何?


應知事項: from https://ceiba.ntu.edu.tw/course/eefaa7/index.htm



  • Ψ知覺歷程包括哪些步驟?
    •   知覺歷程包含七個步驟:stimulus, transformed, receptor process, neural process, perception, recognition, action.
  • Ψ知識如何介入影響知覺歷程?
    •   感覺訊號進入大腦經詮釋後,會與知識過過往經驗結合,進而產生不同知覺:如對於物品、形狀之辨識,或者對於模稜兩可之圖形、資訊有限(出現時間短暫)之圖形,部分特定結構將影響對整體圖片的知覺(eg.鼠與人)。
  • Ψ如何進行知覺歷程的研究?
    •   研究知覺歷程,至少可分為兩大方向:
      •   心理物理學(PP):透過觀察輸入資訊與輸出結果之間的因果關聯,如看到形狀之後,由受試者自行回報結果。
      •   生理心理學(PH):可再分為兩個階段,分別為刺激經大腦詮釋的過程(PH1),以及詮釋後以行為表現的結果(PH2)。
        •     PH1:可透過高階攝影機,觀察刺激輸入之後,於大腦區域活化之狀態。
        •     PH2:可透過fMRI,於受試者回報知覺資訊同時檢測大腦活化狀態。
  • 心理物理取向有哪些測量方法?
    •    心理物理學可測量絕對閾、差異閾以及強度估計絕對閾之測量方法有三:
      •     1)極限法:可自刺激低強度至高強度,或高強度至低強度,給予刺激並由受試者回報其知覺,並記錄受試者知覺轉變的強度(自有到無,或自無到有)。
      •     2)調整法:由受試者自行調整知覺轉變的強度,經由多次測量後取平均而得。
      •     3)定值刺激法:給予特定強度刺激,並且記錄受試者知覺強度百分比,進而繪出曲線並且求出50%知覺之刺激強度。
  • 絕對閾和差異閾分別是什麼
    •    絕對閾意指「產生知覺所需之最小刺激能量」,可透過上述極限法、調整法與定值刺激法方式測量。
    •    差異閾意指「受試者得以區辨兩刺激所需之最小刺激能量」,研究結果顯示,刺激強度與差異閾呈現正相關。
  • 如何利用Stevens (1957)發展的強度估計法研究物理刺激與知覺的關係
    •    待理解)
  • 信號偵測理論如何區分敏感度(sensitivity)和反應偏誤(bias)?
    •    信號偵測理論,以2*2之表格,討論兩要素之交集狀況,分別為偵測結果以及實際狀況:
    • 當偵測結果為真實際狀況亦為真時,此結果為真陽性,代表可正確偵測結果為真之狀況。
    • 當偵測結果為真,但實際狀況為假時,此結果為偽陽性,又稱為 假警報,屬於第一類錯誤
    • 當偵測結果為假實際狀況亦為假時,此結果為真陰性,代表可正確偵測結果為假之狀況。
    • 當偵測結果為假但實際狀況為真時,此結果為偽陰性,屬於二類錯誤


留言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