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17 知覺心理學 (二) The Beginnings of Perception

The Beginnings of Perception
l  Outline
n  光線與聚焦
n  受器與知覺
n  神經電訊號
n  神經途徑與知覺
l  光線與聚焦:視覺之產生,因光線投射於視網膜上所致,
n  不同物種之感光細胞,可接受光之波長範圍不盡相同
u 人的感光細胞,接收波長為400~700nm(其中以700偏紅/400偏藍)
u 蜜蜂約為300nm,顯示各物種有不同的接收光譜。
n  不同物種之眼球的結構感光細胞乃至於神經傳導途徑,皆不盡相同,因此尋找動物模型時以利視知覺探索與研究時,亦須找尋與人類相似之途徑。儘管目前多以老鼠為實驗對象,但其與人類之相似性仍嫌不足
n  大部分的視覺產生,為光經物體反射後,為眼球內之感光受器所接收
n  眼睛的結構
u 角膜(cornea):位於眼球前方,為鞏膜特化而成,血管分布較少,養分主要以擴散方式交流,也因缺乏白血球之關係,依而角膜移植排斥較少,且其透明性起因於細胞種類與排列方式,如細胞死亡或者功能受損將造成模糊之情況。可協助調節約80%光線折射。
u 瞳孔(pupil):為虹膜之間的孔隙,可透過虹膜內之環狀肌與輻射狀肌調節其大小而控制曝光量,與環境之明暗相關。
u 虹膜(iris):含有色素,與眼睛顏色不同相關,內含環狀肌與輻射狀肌,可調節瞳孔之大小。如為白子,則因缺乏色素而呈現粉紅色(血管之顏色)
u 水晶體(lens):概念同凸透鏡,可透過睫狀肌與懸韌帶調節其形狀,進而調節看近看遠之能力。
l  近物時,睫狀肌收縮(懸韌帶舒張),晶體呈現扁平狀,可稍使光線收斂聚焦於視網膜上。
l  遠物時,睫狀肌舒張(懸韌帶緊繃),晶體呈現凸起狀,可稍使光線發散聚焦於視網膜上。
l  因歲月與過度使用,可能造成晶體形狀永久性改變,進而造成對近物聚焦困難,此稱老花,可使用雙透鏡方式改善。
l  晶體混濁,造成視線不清之狀況,稱為白內障,可以手術置入人工晶體方式解決,屬於門診手術,約需1至2小時的時間。
u 水狀液(aqueous humor)
u 玻璃狀液(vitreous humor)

u 視網膜(retina):內含黑色素,可分為三層細胞
l  神經節細胞(ganglion cell):連接雙極細胞,神經束匯聚為視神經(optic nerve, CN2)
l  雙極細胞(bipolar cell):連接神經節細胞與感光細胞,依照其受器種類又可分為on-center/off-center bipolar cells,將於後續討論此問題。
è光線進入眼球後,經過神經節細胞與雙極細胞後,再由感光細胞所接收,然視知覺並未感受到光線通過此二層細胞,乃因此二層細胞自然朝向周邊排列,減少中央窩前方之遮蔽所致。
l  感光細胞(photoreceptors):可分為outer segment以及inner segment
n  outer segment:靠近眼球外側處,形狀可分為錐狀(cone)與桿狀(rod)其由許多片狀結構(disc)所構成,每個片狀皆含有視紫紅素(rhodopsin)視黃醛(retinal)和視蛋白(opsin)構成
u  錐狀細胞(cone)
l  因形狀關係,片狀結構數量較少,因而相較於桿狀細胞,其敏感度上限較低,因其視紫蛋白重組時間約為6分鐘,所需時間較短,因而其在暗適應過程中,可迅速提升敏感度
l  錐狀細胞大多分布於中央窩內,負責精細、清晰的視覺影像,依其最佳吸收波長,又可分為L、M與S三種(約等同於紅色、綠色與藍色)。
note:L與M的基因位置在X染色體上,S則在第七號體染色體上,因此色盲較容易出現於男性身上。此外,由於cone(S)通常是不會缺少,因此色盲者可以區辨藍色與非藍色,但是對於其他顏色的知覺則會有所影響。
note2:女性基因可能突變產生第四種追狀細胞,對應之坡長不確定,但有助於顏色區辨之靈敏度,因此,有時候女性對顏色的知覺程度會較男生為佳。
l  因其神經傳導路徑,又被稱為nasal pathway,相對於靠近外側的稱為temporal pathway。就結果而言,nasal pathway會經過視交叉(optic chiasm)投射到對側腦區,此路徑之比例關係也與眼球位置、接收的角度相關,以人而言約50%,如兔則可能超過90%。
u  桿狀細胞(rod)
l  因形狀關係,片狀結構數量較多,因而相較於錐狀細胞,其敏感度上限較高,但因其視紫蛋白重組時間約為25~30分鐘,所需時間較長,因而其暗適應的過程中,敏感度變化速度較慢
l  桿狀細胞主要負責感應光之明暗、輪廓等等,且僅需單一色素分子作用,即可對整體產生反應,因此其敏感度相較於錐狀細胞來的高
l  因其神經傳導路徑,又被稱為temporal pathway,此分類較不嚴謹,因實際上nasal and temporal pathway為視網膜投影位置對應而來
n  inner segment:靠近眼球內側處,為細胞核之位置。
  


u 中央窩(fovea):位於黃斑部內,對視覺細節特別敏感之處,由大量錐狀細胞所構成(無桿狀),此外,此需的cone與bipolar cell比例約為1:1,有較精密的對應關係
u 視神經(optic nerve)第二對腦神經,由神經節細胞之後匯聚成束,通過眼球處因無感光細胞分布,造成光投射於此處無法感應,稱為盲點,其實際位置在眼球內側略下,而位於視野外側略上處。
l  視盲點(blind point):因視神經穿過眼球該區域缺乏感光細胞,光線無法被接受造成視盲點。
l  Filling in:指當聚焦於中央視野一段時間後,周邊視野會為背景所融合、消失,造成資訊擷取喪失的狀態。此或可解釋平時不易發現盲點之原因。
l  受器與知覺:
n  光線作用與感光細胞
u 光線透過角膜(80%)與晶體(20%)折射,聚焦於中央窩之錐狀細胞,此為主要的視覺區域
u 無限遠處光線近似於平行,經角膜與晶體之後,產生倒立實像於視網膜上。
u 物體(光源)靠近時,睫狀肌收縮調節晶體形狀,長時間使用可能造成晶體形狀改變,進而引起近視問題。
n  Accommodation:為睫狀肌收縮調節晶體之能力,可調節焦點的遠近。
n  Near point:指自遠而近,晶體達極限而無法聚焦之處,稱為near point,隨年紀而有所轉變,年紀越小near point很小,但50歲時,已達平均閱讀距離40cm,此即為老花眼的狀況,可視為因肌肉肌力下降與晶體彈性變化所致。
n  Myopia:近視,意指無法清楚看到遠方的東西,主要原因是光線聚焦於視網膜之前。
u Axial myopia:能因眼軸過長所致。
u Refractive myopia:晶體調節聚焦失敗所致。
u Treatment:將物體靠近眼球、使用凹透鏡(眼鏡)、雷射手術(LASIK)
n  Hyperopia:遠視,意指光線聚焦於視網膜之後,通常也使用鏡片調節之
n  Far point:意指眼睛未有遠近調節時,放置於此之物品可以完整聚焦於視網膜上之距離。
n  Artificial eye:人造眼,可透過電極片之方式取代視網膜,並且將訊號連接於大腦皮質區,其技術仍於發展中,但電極片數量以及成像品質漸有進步。其呈現之影像近似於光點,且因感應器之狀態而略不穩定,如何增加電極片之密度(提升畫面品質),但不造成彼此間干擾影響,會是未來研究之方向。
n  Dark adaption:明暗調節,指自明亮處進入黑暗處,初始會難以看清楚東西,但隨著時間推進,眼睛適應黑暗後則轉為清晰之過程。此作用與視紫紅素(rhodopsin)重組的速度相關,如cone完整需6分鐘左右,但rod完整則需25分鐘。
è虹膜可調整瞳孔大小,視紫質之數量也影響光受器之作用,於黑暗環境中,視紫質將重新組合而提升含量,進而增加對光的敏感度
n  Macular degeneration(黃斑部病變)
u 可透過眼底鏡觀察:血管分布之中心且較明亮處為盲點(blind point),血管缺乏且顏色較深處為中央窩(fovea)
u 黃斑部病變影響中間視野區域,可能因組織分布狀況變化影響。
u 可使用Telescopic Eyes技術改善,其針對中樞視野受損。
n  Retinitis pigmentosa(視網膜色素病變)
u 視網膜色素病變影響周圍視野,為基因遺傳疾病。
u 大部分rods開始cone亦可能受到影響,最終可能造成全盲。
P.s) Nacula(黃斑部)為醫學用詞,指中央窩與其附近小範圍之部分。
l  Dark adaption:明暗調節
n  整體調節(Both cone and rod):近似pure rod and cone的整合,要求受試者注視視野中央之固定點,並且偵測其周邊視野內之光明暗,進而取得其閾值,結果發現,視覺閾值會隨光線強弱與時間而有所變化,於光線一段時間後閾值會上升,而黑暗一段時間後閾值會下降,可能與適應環境明暗相關。
n  純錐狀細胞(Pure cone)
u 其敏感度可於前五分鐘達極限值,此與其視紫紅素重組時間較短相關。
u 最高敏感度較桿狀細胞為低,此與其所含視紫紅素總量較少相關。
u light-adapted sensitivity較桿狀細胞為高,但dark-adapted sensitivity 較桿狀細胞為低,因此Cone receptor主要掌管明亮環境下的視覺。
n  純桿狀細胞(Pure rod)
u 其敏感度可持續提升,於25~30分鐘方達極限,此與其視紫紅素重組時間較長相關。
u 最高敏感度較錐狀細胞為高,此與其所含視紫紅素總量較多相關。
u light-adapted sensitivity較錐狀細胞為低,但dark-adaptive sensitivity較錐狀細胞為高,因此Rod receptor主要掌管黑暗環境下的視覺。
n  Rod-cone break:指於整體暗調節之敏感度-時間曲之轉折處,相當於sensitivity of cone receptor sensitivity of rod receptor曲線之交叉點
note:



n  視紫紅素之分解與再生:
u Rhodopsin吸收光之後,retinalopsin解離之過程稱為visual pigment bleaching,此過程將光之能量轉變為電訊號,再由後續神經傳導方式運作。
u 當所有的視紫紅素反應完成後將無法再接受光線刺激,因此需要重新合成視紫紅素,此過程稱visual pigment regeneration
u 視網膜內之色素上皮細胞,含有視紫紅素再生所需之酵素,如視網膜剝離(detached retina)等狀況,將造成視紫紅素無法再生,進而失去感光功能。
u  然而,當感光細胞產生作用時,其造成的結果不是去極化,反而是過極化作用換言之,正常狀態下的感光細胞將持續釋放神經傳導物質(glutamate),而接受到光刺激時將減少glutamate的釋放(對bipolar cell的影響,則依受器類型而有所不同)。
l  測量方式:
n  Cone針對fovea之測驗,即可偵測到conesensitivity
n  Rod受試者必須找尋有cone缺陷之個案(基因缺陷)sensitivity可持續增加制約25分鐘時。
l  Spectral sensitivitycone and rod所接收的敏感波長也不同。
n  通常實驗中,使用的僅為單一波長之光(monochromatic light),但實際場域中多為混合光。
n  Conesensitivity580(紅色)最高,而且cone有三種細胞,對應紅色、綠色與藍色,又因其對一個範圍的波長有反應,因而看到的顏色實際上並非單一色調,可交織出不同的結果。
n  Rod最敏感是500nm
n  Purkinje shift:因rod and cone敏感度最高之波長不同,因此,剛明暗變化的時候,顏色也出現相對的偏移,如cone偏紅黃,rod偏藍綠。
u 人有三種不同的cone419,531,558上最為敏感,代表三種顏色。
u L,M,S代表長、短波長;R則介於綠色區域最為敏感。
u 訊號傳遞:
l  神經元
n  Cell body
n  Dendrites
n  Axon or nerve fiber
l  神經記錄訊號為電位變化(potential)
n  Resting potential:又稱為靜止膜電位,當神經未受到刺激時,細胞膜內外所呈現之電位差(約為-70mV),起因於內外離子的成分不同。細胞外主要以Na+, Cl-為主,細胞內則為K+, protein-(主要)
u 此外,Na+-K+ pump也會造成細胞內外物質維持的差異
u 當神經受到刺激時,會開啟Na+通道,使離子流入而促成「去極化作用」,如果電位超過threshold(-40mV),則會串連開啟大量通道而達成Action potential
u threshold之原理,大致-40mV附近時,Na電壓敏感通道開啟的機率大增
u 如果細胞外液之K+濃度過高,將造成離子無法從細胞內排出(因作用機制為促進性擴散),進而造成電位居高不下、無法再刺激的狀況,使下一次的衝動無法產生。如果發生於心臟,則會造成心跳停止。
u 低於threshold之刺激強度越強則電位上升幅度越大高於threshold之刺激,其強度可以增加action potential次數呈現
n  Firing rate:用以描述超過threshold刺激強度,意指在特定時間內有多少action potential產生。
n  Refractory:又稱為過極化作用,action potential後電位逐步回到原本的resting potenital,但有一瞬間其將低於原本的膜電位(1毫秒),以確保電訊號傳導之精確性(避免重複刺激)。因此,一秒內最多只能產生500~800個刺激
n  Spontaneous active細胞無刺激的時候,偶爾也會產生action potential,可能因其自然產生。
n  Synapse:中文翻譯為突觸,為神經與神經之間的縫隙,通常使用neurotransmitter以化學訊號的方式傳遞。
u Pre synapse突觸前部分,常為上一個神經之軸突部分,當action potential傳達此處後,會引起末端Ca2+通道開啟,引起Ca2+進入突觸內與troponin C部分結合,囊泡之神經傳導物質釋放
l  突觸間富含大量分解酵素,用以分解神經傳導物質,用以確保單一刺激僅有單一反應(換言之,刺激不夠強則無法引起突觸後神經反應)。於突觸前釋放之神經傳導物質經過此處後,將於突觸後之受器鍵結,進而累積電位,如電位過threshold,則可再引發action potenial
u Post synapse突觸後部分,膜上富含受器,與神經傳導物質結合後開啟離子通道,累積突觸後之電位。
l  促進性與抑制性神經傳導物質:EPSP and IPSP
n  Excitatory transmitters:促使神經去極化作用之神經傳導物質,換言之,其電位將上升。
n  Inhibitory transmitters:促使神經再極化作用之神經傳導物質,換言之,其電位將下降。
èexcitatory and inhibitory transmitters相等的時候,就等同於spontaneous
l  神經傳導之收斂(Neural convergence, convergence)
n  視網膜上除三層細胞之外,尚含兩種聯絡用之細胞:
u 橫向細胞(Horizontal cell, H):連接於感光細胞之間,如on-center模式之下,H cell受到glutamate促進而對鄰近的cone cell產生抑制作用。
u 短突觸細胞(Amacrine cell, A):連接於雙極與神經節細胞。
n   錐狀細胞較為精細;桿狀細胞較為敏感:與convergence的大小相關。
u   錐狀細胞:特別於中央窩之錐狀細胞,其對應神經節細胞比例約為1:1(特別於fovea處)6:1,可視為直接對應關係,因此觸發所需的能量大小較高,但具有較高的區辨能力
u 桿狀細胞:其數量約為1億2千萬隻,但神經節細胞數量約為100萬,其對應神經節之比例約為120:1,可視為多對一關係,比起錐狀細胞神經收斂更緊密,因此僅需少量能量即可累積產生動作電位,因而有較佳的敏感度
l  感光細胞之成熟
n  兒童之視力較成人為差,隨年紀發展而逐漸變好,於12個月時可達成人水平之2/3。
n  檢測兒童視力之方式,可透過兩種方式檢測
u 行為觀察(preferential looking,PL):假定兒童對於新奇的事物會花較長時間注視,而隨著熟悉物件後會逐漸減少注視的時間,用以判斷兒童之知覺狀態。實驗中,給予兒童兩不同刺激,如兒童花較長時間注視,則顯示其對於此物件感到新鮮。
u 電刺激檢測(visual evoked potential, VEP):於顱外貼電極片檢測其神經作用,概念類似EEG。
n  儘管上述兩者之檢測方式結果略有差異(精確度不同),但都支持年紀越小,其視力較差,隨年紀而逐漸成長。
n  兒童之錐狀細胞,其inner segment體積較大,造成其排列密度受限,因而排列密度較成人為低,可解釋兒童之視力精確程度確實低於成人。
⊙另,影片提及,兒童於探索環境中,利用視野追蹤技術檢測結果,兒童注意母親臉部的時間僅為15~30%,不如預期的多。
l  Summary
n  Light and focusing
u Receptor and perception
u Photoreceptors
u Dark adaptation
u Spectral sensitivity (波長)
n  Electrical signals in neurons
u Resting , local , action potentials  (EPSP, IPSP)
n  Neural convergence and perception
n  Differences between rod and cone pathway.





留言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