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03 討論紀錄

主題:OT-APST之介紹
outline:
  • 發展背景
    • 引起視知覺缺損之原因。
    • 缺損對生活之影響。
    • 作者發展之時空背景。
  • 理論基礎
    • 採用之視知覺架構。
    • OT-APST納入非架構但臨床常見之項目,如忽略。
  • 內容項目:將題目歸納為六種功能分項,簡述其測驗項目以及評分標準*
    • 物體辨識功能分項
    • 身體部位辨識分項
    • 忽略分項
    • 建構技巧分項
    • 物品應用功能分項
    • 空間計算分項
  • 驗證基礎(延續上面彩色之五種功能分項,描述其個分項之驗證結果,於最後以整體方式描述之)
    • 信效度研究結果。
    • 整體而言,此工具之驗證結果。
  • 特色與優劣:
    • 簡述OT-APST之特性,包含top down以及bottom up分類,以及篩檢性與深入性之特色,並比較其優劣勢
    • 比較OT-APST與其他工具之優劣。
  • 未來發展:引進國內可能需要之調整與驗證。
    • 中文版之建立,翻譯和語意確認。
    • 本土常模建立?
  1. 關於OT-APST之介紹文,我想傳達之重點包含: 
    • 視知覺(概念與定義)
    • 視知覺與日常生活功能之關聯性
    • 視知覺功能與腦傷之關聯性
    • 理想評估對於功能缺損之必要
    • 理想工具之條件
      • 周全性:包含所有可能之項目。
      • 精確性:具備心理計量特性,可提供正確之資訊。
      • 效率性:可於30分鐘內完成,簡易且便於執行。
      • 解釋性:提供足夠資訊可解釋評估結果,如同年齡常模。
    • 既定工具之限制(佐上述條件)
    • OT-APST之驗證
      • 信度:再測信度、施測者內/間信度、內部一致性。
      • 效度:內容效度、表面效度、校標參照效度、建構效度、生態效度。
    • 缺乏之項目與可改進之處
    • 應用
      對於上述重點或可斟酌討論其是否必要,以及有沒有缺漏那些東西,並目前是否達成。
    • 需掌握主題與重點所在,如以OT-APST之介紹為主題,則上述所列之內容與主題關聯性小,即便閱讀仍難以掌握OT-APST之特色與優劣。或可以單純OT-APST為中心發散之,介紹其背景、理論基礎、發展過程與原因、內容項目、使用限制與臨床應用可能性,乃至於評判其優劣,相較於上述內容會更為適切聚焦。
    • 重擬此介紹之大綱主軸,並確認此與OT-APST之相關性高;再斟酌上述次要內容之留存。
  2. 於課前準備、課後複習之分寸拿捏,以及如何衡量準備是否充足,或者有哪些面向遺漏? 到目前為止的狀況,可如何調整改善之?
    • 於預習:
      • 掌握各章節重點。
      • 閱讀第一乃至第二手資料,其他更遙遠之內容可視與重點內容之相關性,以及時間分配決定。
    • 於複習:
      • 可於整理完成之後,不依靠書本筆記,回憶所學內容與要點。
      • 上述列出之重點,可再解釋其內容與細節、關聯性,以評量對知識瞭解之深度。
      • 可適度休息、沉澱後,再進行上述行為,提取知識並且重組。
      • 注意執行之時間,避免於看完筆記之後立即執行大規模掃描,可於複習完成後1天左右之時間,或可以一周兩次之頻率完成之。
note:
  1. 提升掌握重點之能力,並且注意主題與重點之間的關聯性,或者透過有意識的去分析重點,分析其主題之關聯,以及提出是與不是之理由。
  2. 持續練習,並且注意沉澱再行動的應用方式。
  3. 可趨於穩定(動態平衡),但仍保持可塑性,並對於輸入之資訊應能有意識的判斷、篩選其重點與是否有所幫助。
  4. 簡述個評估項目以及其內容、評分方式,但須掌握描述之分寸並與施測手冊(或版權)問題有所區隔,或可著重於評估概念、評分要點以及其功能/失能比較上。

更新內容大綱: 



留言

  1. 1. 請將OT-APST 介紹之主要重點以及次要重點,分別 highlight 之,
    並思考 a. 有無遺漏主要重點(目前所列的所有內容之外)
    b. 那些不甚重要的內容,可省略?
    2. 您目前有無發現問題或困難?成效如何?

    回覆刪除
    回覆
    1. 感謝老師的建議:
      我嘗試重新整理了大綱,並且修改於本篇最前面處,我想應與主題較為貼切,再煩請老師點出盲點!  謝謝
      (預計於一日後,即為10.4再重新審視此內容,如有發現不當處將再進行修改)

      刪除
    2. looks good!
      [理論基礎] & [內容項目] 最是關鍵
      需補上評分與計分方式。只是目前的內容(三大項)似與計分結構不一,恐造成混淆。

      刪除
    3. 感謝老師的回饋: )
      對於內容部分我改為依循檢測功能分類,與驗證文獻採用相同的分類模式,或可使項目與後續驗證之閱讀上面有所連貫,並且會於各分項描述簡述、計分方式以及評分(此部分應以簡述、功能失能比較為主,避免與施測手冊重複),並增加部分內容(藍色修改)。

      刪除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