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g 進展紀錄:2015.10.5-2015.10.9 (2015.10.15修)

進展:寫下來,可有成就感困難/瓶頸寫下來,就容易抓到問題核心,越接近突破
困境想法:寫下來,可更具體明確,越接近實現
學習成果:寫下來,就更明確
討論結論:寫下來,就可掌握議題


[進展]
模板製作
    • 製作Blog進展紀錄之模板:參考老師Blog之敘述,我擬從進展、困境想法、學習成果與討論結論等四個面相分類紀錄,可引導自己回顧一周來的進展並且紀錄之。
    • 製作問候/進度詢問信件之模板:擬開始募集各種信件的格式、內容與敘述並且整理成模板。未來可於需要時從模板中提取合適的格式,或者適當的內容,以加速郵件撰寫之效率。
[困境想法]
學習方式
    • 調整多變量分析課程之學習方式:購買教科書以補充課堂內容之不足(改以閱讀書籍為主要途徑;並以課程進度為閱讀速度的參考);於課堂中著重於SAS之使用,含分析、結果解讀與報表呈現等。
Mentalizing 題庫設計
    • Mentalizing item bank之設計:一階與二階推理題目之差異,可再深入思考之。
      • 定義:
        • 意圖 (intention):個體行為之目的。問法如:「他為什麼要這麼做?」
        • 信念 (belief):個體所知道或相信的事情,影響其對於環境與他人行為的解讀。問法如:「媽媽認為小玲準備什麼東西當作生日禮物?」
      • 問題:一階意圖推測之題目如「您認為故事中的A為什麼要這麼做?」所獲得的答案,與二階意圖推測之題目如「故事中的B認為A為什麼要這麼做?」,則:
        • 二者答案會不同嗎(理論上可能不同,但真正作答的時候會不同嗎)?
        • 若B和受試者對事件的瞭解有所差異(即信念落差,如B不知道一些關鍵的資訊),則二個問題可能得到不同的結果。然而,這個差異就不是來自於個體對於意圖解讀的能力,卻是信念不同的結果?
        • 實際上信念與意圖的關係是什麼? 其如何作用呢? 以及題目又該如何純化問題? 
[學習成果]
學習之方法與態度
    • 模仿之策略:可分為概念之瞭解與實務之練習。與他人切磋後,坦然接納自己的不足。
    • 他人意見之應對原則:對他人的意見應有評論,而後依結果而採取合適的應對方式。
      • 建議評論:至少包含
        • 瞭解對方欲表達的意思
        • 瞭解對方的考量與觀點
      • 應對方式:
        • 意見正確,則須接受;
        • 若意見錯誤(或不願接受),則須提出合理的解釋;
        • 意見不明確時,應與之確認;
        • 沒有正確與否,僅為價值、選擇不同時,則考慮接受。
    • 態度與方法:與老師討論PASS & SFPASS之稿件修改,過程中我意識到「原來我這樣做(繼續加強原論點),是沒有接受審查者的意見(既有理由價值有限,應提供其他理由)的表現」。
      • 2015.10.15 補充:這可能受限於方法、經驗以及本身的習慣,造成我未注意到其他的可能性。可藉由這次機會學習、察覺其他的可能性,或者於日常生活中累積思考的結果,以拓展自己的視野。
網球
    • 手腕的應用:善用手腕的動作可以在動作完整的前提下增加對球的控制。
    • 發球、殺球:此類動作需增加對擊球方向的控制與練習,可藉由調整身體面向的方式達成。
[討論結論]
NA

[其他]
NA


封存區:

NA

留言

  1. 「您認為故事中的A為什麼要這麼做?」vs「故事中的B認為A為什麼要這麼做?」的答案會不同嗎? 理論上可能不同,但真正作答的時候會不同嗎?
    若理論上之設計無誤 (個案與B之理由不同),而且個案具備足夠的 ToM 能力,答案應會不同。

    回覆刪除
  2. 謝謝老師之建議。若題目設計良好,確能藉此一階與二階推理的差異呈現出個案的問題。不過目前衍伸出另外一個問題為:"A為什麼要這麼做"之問法屬於"意圖"的推論(即這是對他人之行為的解讀),但一階與二階推理的差異似能呈現出"信念"的差異(觀察者與A所持有的資訊是不同的)。這樣的問題與"錯誤信念"的問法之異同(常見的錯誤信念題目為A把物件1在甲處,結果B在A沒有看到的情況下把物件1移到乙處,後詢問A若要拿物件1會去何處找?)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