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階理論:感覺統合障礙與治療 讀後整理與問題
[摘要]
感覺統合障礙(sensory integration dysfunciton,SID)乃因神經系統無法適當處理感覺輸入,進而無法適切回應環境要求,因此個體可能使用較退縮或原始之方式回應,如戰鬥(fight)、驚嚇(fright)以及迴避(flight),而呈現極端或不適切之表現,於臨床上可見一群孩童智能正常、沒有腦傷或明顯神經系統問題,但於學習、行為、情緒出現問題之狀況,Dr.Ayres以感覺統合障礙(SID)描述之,特指因無法適當處理感覺刺激而產生情緒、人際關係、動作笨拙等問題之孩童,並發展感覺統合理論(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以及感覺統合介入模式(sensory integration treatment),認為可利用某一感覺系統的感覺刺激,影響另外一感覺系統之作用,如透過給予深度壓覺(deep pressure)以降低觸覺系統的過度反應,並透過一至兩個感覺刺激之輸入,支持孩童挑戰另一感覺系統之作用,進而產生適應性行為(adaptive response)並累積成功經驗,進而使發展適應能力。
[感覺統合理論-感覺處理障礙]
有鑑於感覺統合理論之成熟,以及與其他專業溝通之需要,並有利於感覺統合理論與感覺統合治療區別,因而建議提出新的疾病分類系統,命名為感覺處理障礙(sensory processing disorder, SPD),包含三個次障礙類別:一、感覺調節障礙(sensory modulation disorder, SMD)。二、感覺區辨障礙(sensory discrimination disorder, SDD)。三、感覺相關動作障礙(sensory-based motor disorder, SBMD)。
[感覺處理障礙SPD]
Dunn於1997年提出感覺處理模式(Dunn's Model of Sensory Processing),解釋個體對感覺刺激之反應模式,於此模式中,可依個體感覺閾值高低以及感覺輸入之反應,分為四個區域。
感覺統合障礙(sensory integration dysfunciton,SID)乃因神經系統無法適當處理感覺輸入,進而無法適切回應環境要求,因此個體可能使用較退縮或原始之方式回應,如戰鬥(fight)、驚嚇(fright)以及迴避(flight),而呈現極端或不適切之表現,於臨床上可見一群孩童智能正常、沒有腦傷或明顯神經系統問題,但於學習、行為、情緒出現問題之狀況,Dr.Ayres以感覺統合障礙(SID)描述之,特指因無法適當處理感覺刺激而產生情緒、人際關係、動作笨拙等問題之孩童,並發展感覺統合理論(sensory integration theory)以及感覺統合介入模式(sensory integration treatment),認為可利用某一感覺系統的感覺刺激,影響另外一感覺系統之作用,如透過給予深度壓覺(deep pressure)以降低觸覺系統的過度反應,並透過一至兩個感覺刺激之輸入,支持孩童挑戰另一感覺系統之作用,進而產生適應性行為(adaptive response)並累積成功經驗,進而使發展適應能力。
[感覺統合理論-感覺處理障礙]
有鑑於感覺統合理論之成熟,以及與其他專業溝通之需要,並有利於感覺統合理論與感覺統合治療區別,因而建議提出新的疾病分類系統,命名為感覺處理障礙(sensory processing disorder, SPD),包含三個次障礙類別:一、感覺調節障礙(sensory modulation disorder, SMD)。二、感覺區辨障礙(sensory discrimination disorder, SDD)。三、感覺相關動作障礙(sensory-based motor disorder, SBMD)。
[感覺處理障礙SPD]
Dunn於1997年提出感覺處理模式(Dunn's Model of Sensory Processing),解釋個體對感覺刺激之反應模式,於此模式中,可依個體感覺閾值高低以及感覺輸入之反應,分為四個區域。
- 低輸入量(low registration):感覺閾值高而較難感受到輸入,因而對環境刺激反應缺缺,需更多更強之刺激輸入方能引起反應。
- 感覺尋求(sensory seeking):感覺閾值高而有所不足,因而主動尋求更多、更強之刺激輸入。
- 感覺敏感(sensory sensitive):感覺閾值低,即便正常強度之刺激亦容易造成不適或過度之感覺。
- 感覺趨避(sensory avoiding):感覺閾值低,對於不預期或普通刺激產生強烈反應,此行為又稱為感覺防禦(sensory defensiveness),與交感神經系統活化相關。
除對於感覺與其反應之外,如孩童因無法適當處理感覺訊息,以至無法正確計畫、執行新的動作、產生新的概念或者動作技巧,也容易引起動作笨拙以至於提升危險性。亦可能因為感覺處理不當造成之情緒不佳、社交互動表現不足,乃至於被同學排擠、貼標籤以致自我形象差,皆可能造成兒童發展與表現上之問題。
[感覺統合診斷]
感覺統合問題因未有神經學上檢查之異常(缺乏hard sign),且其症狀與其他疾病部分重疊,過往難以成為獨立診斷,或被認為是其他疾病引起之後續問題,而非獨立診斷。有鑑於此,Miller依循DSM系統之要求,投入資源優先研究感覺過度反應(sensory over-responsivity, SOR),比較正常孩童與X染色體脆折症以及經感覺統合量表轉介孩童之電皮膚反應(electrodermal reactivity, EDR),首先驗證正常孩童與X染色體摧折症孩童之電反應有所不同,再比較疑似感覺統合問題孩童之電反應,因而確立此診斷。
[介入手法]
因介入方式與活動過於個人化,於研究上難以重複或比較之,因而發展為臨床推理模式(STEP-SI),逐條檢視孩童各方面之狀況,包含:
- 感覺(sensory)
- 活動(task)
- 環境(environment)
- 預測性(predictability)
- 自我監控(self-monitoring)
- 互動(interactions)
整體目標為提升孩童社會參與能力、自我形象(自尊)、自我調節以及感覺運動能力,進而可以融入日常生活。
[療效研究]
以後設分析(meta-analysis)方式系統整理自1970至1990年代之文獻:
Ottenbacher分析1972-1981年間共8篇運動感覺統合研究之文獻,結果發現其平均效果值為0.79,表相較於沒有接受感覺統合治療之組別成效為佳。
Vargas & Camilli分析1972-1993年共32篇研究,結果發現接受感覺統合治療與未接受感覺統合治療組織之平均效應值為0.29,顯示感覺統合治療組別表現較佳;比較感覺統合治療與其他替代療法之治療,平均效應值為0.09,顯示沒有差異。
整體而言,早期研究之效果顯著,然近期研究之效果不佳,Miller歸納原因可能有四:一、各研究未採用同性質之樣本。二、未有書面治療方法或準則,讓其他執行者依循或重複治療。三、缺乏治療成效相關之評估工具,特別是敏感度與有意義的成效評量。四、方法學之限制。
[擬討論內容]
- 於SID描述中,活動量與感覺統合之關係為何? 與感覺尋求、趨避如何區分?
- 原文中所提「...沒有一種用法是指感覺統合在神經生物學上的意義,即發生在細胞層級,且只能藉由侵入式的電生理設備才能觀察得到的神經功能」,此處理解困難。
- 對於SBMD之孩童而言,其固執、不願嘗試新事物之表現,與自閉症之表現差異為何? 其產生原因是概念、動作與新技巧產生困難,或者是挫折容忍低或其他原因引起?
(待補)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