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9 & 2013.12.04 知覺心理學 (八、九) Perceiving Color

Outline
  • Introduction to Color
  • Trichromatic theory of color vision
  • Color deficiency
  • Opponent-process theory of color vision
  • Color in the cortex
  • Color constancy
  • Lightness constancy
Introduction to Color
  • What are some functions of color vision
    • 色彩資訊可協助分類以及辨認物體。
    • 色彩資訊促進視覺物件的組成。
    • 色彩資訊有助於物體區分與確認。
  • What colors do we perceive?
    • 基本的顏色包含:紅色、綠色、黃色、藍色,又稱為pure or unique color。
    • 傾向相信所有顏色可由此四顏色描述。
    • 顏色分析包含三個主要的要素
      • 波長(wavelength):可見光介於400~700nm。
      • 明暗(intensity):可視為光強度。
      • 飽和度(saturation):可見光之波長豐富度,如僅有單一波長則為飽和,如混和多種波長則為不飽和,可理解為色彩的純度。
  • Color and wavelength:
    • 色彩知覺來自於光線照射於物體後反射之波長。
    • 物件反射光線時會選擇性的反射特定波長,因而可感知到特定顏色。
    • 無色系(Acromatic color)包含:白色、黑色、灰色。
    • 顏色組成:在於敏感波長(顏色)以及反射率之高低(明暗)。
      • 白色:反射所有不同顏色的光,且反射率約為80%。
      • 灰色:反射所有不同顏色的光,然反射率約為20%。
      • 黑色:反射所有不同顏色的光,但反射率趨近於0%,因而幾乎不反射光。
      • 藍色:反射450nm的波長較多,且反射率最高落在30%。
      • 綠色:反射500nm波長的光,且最高反射率約在60%。
      • 紅色:反射600nm波長的光,且最高反射率約為60%。
    • Selective transmission:物體僅容許特定波長的光通過,因而產生顏色知覺。
      • summary: selective reflection and selective transmission。
    • Additive color mixture:
      • 將藍色與黃色的光重疊,結果產生白色的光。
      • 因藍色為短波長的光,而黃色為中、長波長的光,因而結合後包含各種長度之波長,從而產生白色。
      • 另可參考課本上table 9.2。
    • Subtractive color mixture:減法特質。
      • 當白光照射藍色顏料時,其僅反射短、中波長的光。
      • 當白光照射黃色顏料時,其僅反射中、長波長的光。
      • 將兩種顏料混和,並以白光照射之,其僅反射中波長的光,相對應為綠色。
      • 因此,僅有重疊的反射光方能被反射。
    • Simultaneous color contrast:背景與物件,可影響對於物件的色彩知覺,如背景較亮則主題感覺較暗。
    • Summary:
      • 可見光與其不同波長有關。
      • 色彩知覺與光線投射於物體上,經反射(reflect)或者穿透(transmission)所致。
      • 色彩的疊加有兩種模式:
        • additive:加法原則。
        • subtractive:刪去原則。
Trichromatic Theory of color vision:
  • Young and Helmholtz (18002):認為不同顏色的受器負責不同顏色的處理。
    • Color-matching experiments:
      • 要求受試者調整短、中、長波長的旋鈕,使顏色總和與目標物相同。
      • 結果顯示僅透過三個不同顏色的旋鈕,即可完成此matching task。
      • 至少需要三個波長的光方能完成(兩個則無法)。
      • 如對於顏色知覺有缺陷的個案,其僅需要兩種波長的光。
  • 生理相關研究(1960s):
    • 發現三種不同波長敏感的受器:
      • 短(S):對短波長的光最為敏感,對應顏色為藍色。
      • 中(M):對中波長的光最為敏感,對應顏色為綠色。
      • 長(L):對長波長的光最為敏感,對應顏色為黃色或者紅色。
        P.s)事實上這些物理特質本身並非顏色,顏色乃個體透過視覺系統產生之經驗,唯便於理解紀錄而以對應顏色描述之。
    • 顏色知覺十分仰賴不同波長的交織結果。
      note:知覺二模式(bottom-up and top-down),純粹感官獲得的資訊,佐以過往的知覺經驗,共同交織出此時此刻的知覺。
    • 透過三種不同波長的受器,可感知到各種不同知顏色。
    • color matching experiments顯示,顏色知覺配對與區辨的作用,與物理波長相關。
  • Are three receptor mechanisms necessary for color vision:
    • 就單一受器而言,其區辨能力有限:「僅能辨別明暗」
      • 不同波長可有不同的吸收率,然可造成相同的結果因而無法區辨。
      • 不同強度的光可影響明暗判斷,然也可相同結果而無法區辨。
      • 因此,於單一受器的情況下,波長本身無法被區辨而判斷。
    • Dichromats & trichromats:
      • 具兩種受器以上的人,基於受器接收區域與敏感度的差異,因而透過兩種受器的資訊分析,可交織出顏色的不同。
        • 至少需要兩個不同的受器,才能區辨顏色的不同。
          note:然而二種感光受器卻不完全是顏色知覺的關鍵,尚且需考慮bipolar cells的convergence&divergence關係,因此比較精確地描述應該是「至少需二種以上的感光受器所獲得的資訊方足以判斷顏色差異」。
      • Heidi Hofer et al (2005)的研究顯示:
        • 短波長約佔整體的5~10%,換言之比例不高。
        • 中、長波長的分布,以紅(長)比綠(中)為4:1,然存有個體差異。
        • 此不同比例的分配、數量,並不影響對於色彩的偏好,原因為顏色由三種不同顏色的受器交集而來,因此即便特定的種類特別多,但輸入的資訊仍屬相同。

Summary:
  • Retinal中的感光細胞分為rod及cone,其中cone又可分為S、M、L三種接受不同波長的cone cell。
    • L偏向黃色紅色,M偏向綠色,S偏向紅色。
    • 這些顏色是我們後續的解釋(知覺經驗),於實際作用上,此類型的cone僅對於該波長的光最為敏感,但仍展開一段接收的範圍。
    • 實際感知到的資訊,是三種cone的資訊整合之後的結果,透過bipolar cells的convergence & divergence,也就是opponent theory所提到的系統。
  • 對於顏色知覺有兩種方式:
    • additive color mixture:光線具有疊加性,換言之將投入的光線轉換為波長後相加,如藍色加上紅色,可理解為S加上L。
    • subtractive color mixture:如顏料與物體,其會吸收其餘的光,如紅色染料僅反射L的波,綠色染料反射M的波,而將兩者混和後,兩者的波皆會下降。
  • 何以需要三種不同的cone:
    • 因需要有足夠的資訊以區辨顏色,因感光細胞所得的結果為能量高低之訊號,如僅有單一種類的cone,其可感覺到明暗的差異,但無法區辨顏色,因不同波長可以有相同的結果。
    • 當存在二種以上的cone時,因波長對應二種細胞,可有不同的接收組合,從而增加對顏色的區辨性。因此,至少要有二種cone方能有顏色區辨。
Color Deficiency:
  • 色盲:
    • 可感受到顏色,但感受到的顏色與正常人有所不同。
    • 常用Ishihara Plates檢測(圈圈內有特定顏色構成的數字)。
  • Monochromat:僅有單一種cone的狀況,其感知的變項僅有明暗與黑白,因此在旋鈕的中,僅需單一旋鈕即可。
  • Dichromat:僅有二種cone的狀況,開始可進行顏色區辨,但知覺的顏色與正常人有所不同。
  • Anomalous trichromat:儘管具有三種cone,但實際上接收與敏感度明顯偏差的狀況。
  • Unilateral dichromat:兩眼的cone組成不同,此狀況甚為少見,但適用於顏色研究。
Monochromatism:
  • 發生率非常低,約十萬分之一。
  • 通常僅有rod具有功能,缺乏或者具有不具功能的cone。
  • 對顏色的知覺僅有白色、灰色以及黑色三種可能。
  • 這是一種真實的顏色盲(true color-blindness)。
  • 視覺精確度非常差。
  • 對顏色與明暗非常敏感,基於rod的特質。
Dichromatism:仍有color知覺,但對於顏色區辨有所缺陷,狀況分別為缺少S、M、L cone。
  • Protanopia:最常見的類型,盛行率約1%的男性,0.2%的女性。
    • 基於基因的關係所致,此基因位在X染色體上,男性僅有一個即會發生,而女生則需要奏滿二個。
    • 紅色與綠色經常缺失,基本上藍色的知覺不受影響,因cone(S)的位置在體染色體上。
    • 通常對於492 nm的光最為敏感,但可感知到黃色。
    • 通常為L cone的缺失。
  • Deuteranopia:盛行率為1%的男性,以及0.1%的女性。
    • 可以看見藍色。
    • 缺乏M cone。
    • 狀況與上一個相似。
  • Tritanopia:盛行率為0.002%的男性,以及0.001%的女性。
    • 可見藍色的光。
    • 對於570nm最為敏感。
    • 其可見紅色。
    • 可能缺失S cone。
      note;又因S cone僅有5%,且分布在fovea較少,主要分布在周圍,因此實際影響的狀況較少。
Treatment:
  • 在僅有S、M cone的猴子身上進行基因治療,目標使M cone帶有L cone的特色,補足其缺乏特定cone的問題。
  • 此研究顯示,經基因治療後的猴子可進行顏色區辨。
  • 對於顏色知覺的要素有三:波長、明暗、飽和度。
    • 因此在研究設計上,應注意到僅控制單一變項,換言之給予的刺激,必須具有相同的明暗、相同的飽和度,僅有波長的不同。
    • 此結果避免個案以其他二要素代償其對於波長辨識的缺失。
Opponent-Process Theory of Color Vision:
  • Hering (1800s)
    • 認為顏色視覺透過相反互補的方式作用,如藍色互補黃色,綠色互補紅色,黑色互補白色。
  • 顏色的知覺也受到背景顏色的影響,如差線反差,或者使用中樞與周邊視野知覺到不同顏色的幻覺。
  • Opponent-process mechanism:
    • 有三組互補關係:紅/綠、藍/黃、白/黑,透過回顧主觀經驗,發現此二互補色鮮少一起出現,且特定適應特定顏色後出現其互補色,從而得知。
    • 神經元的作用,對於上述任一互補組,都有一促進一抑制的關係,也有另外一批與其相反的神經群,如有一種對R+G-,就有一個R-G+的狀況。
    • 目前傾向相信顏色的結果與在視網膜上區域與接收的狀況相關。
      • 黑:B-G-R-。
      • 白:R+G+B+。
      • 黃:R+G+B-。
    • 事實上此opponent process的作用出現在bipolar cells的convergence中,機制類似on-center /off-surround的作用模式:以R+/G-為例。
      • 紅色(R)主要為cone (L)接收,其對於bipolar cell的作用為促進性,因此接收到較多紅光時,會提升bipolar cell的活性。
      • 綠色(G)主要為cone (M)接收,對於bipolar cell的作用為抑制性,因此接收到較多綠光時,會減少bipolar cell的作用。
      • 上述的狀況較為簡單,但對應中尚且有藍/黃的配對,但黃色實質上為紅色與綠色的結合,狀況較為複雜以下補充,並以Y+/B-為例。
      • 藍色(B)主要為cone (S)接收,對於bipolar cell的作用抑制,因此接收到較多藍光時,會減少bipolar cell的作用。
      • 黃色(Y)其實是紅色(R)與綠色(G)的結合,因此由cone (L)與cone(M)共同作用而來,此作用中多出一個連結用的神經元暫且稱為(A),cone (M)&cone (L)對於neuron A的作用為促進性,而neuron A對於bipolar cell的作用則為促進性,換言之,接收到較多的紅光或者綠色將會促進bipolar cell的作用。
Physiology Evidence for the Theory:
  • 發現於retina與LGN之間。
  • 可發現上述的顏色互補神經組。
Trichromatic theory and Opponent-process theory:是目前解釋顏色知覺的兩種理論。
  • Trichromatic theory:主要討論在retina上感光細胞接收的狀況與作用。
  • Opponent-process theory;主要解釋在bipolar cell之後到LGN之神經處理,由opponent-process theory解釋之。
    note:因此所謂的color perception,實際上應該比較偏向是opponent-process theory,因trichromatic theory主要是coding顏色的部分,與知覺產生相去甚遠。
Color responses are determined by:
  • 波長。
  • 如何連接(convergence)。
  • 實際作用機轉,可參閱課本的圖示。
Color in the Cortex: *在以往的知識中,普遍相信V4 cortex對應顏色處理的腦區。
  • 實際上,大腦中並沒有特定的專區(module)處理顏色知覺。
    • V1, V4 cortical cells 對於opponent responses有所反應,但沒有明確說V4就是那個module,而對顏色反應的細胞普遍存在許多地方。
    • 爭議:
      • 對於顏色有反應的細胞,對於線段、方向等等其他要素,是否有所反應?
        • 如繪圖的時候,會先畫出輪廓而後上色,但在神經作用上是否有此關係?
        • 事實上,color neural cell同時也對orientation and form有反應。
        • cortical cells也對白色有所反應。
          note:此module是反映最大處,並不代表其他區域不處理此訊號。
  • 動態色改變化幻覺:靜止的時候,容易注意到顏色的轉變,但當圖形移動的時候,容易忽略顏色的變化,或因其作用途徑不同相關,如ventral and dorsal pathway。
    • 儘管沒有特定的module,但上述的視幻覺似仍與dorsal pathway關係較密。
Types of opponent neurons in the cortex:
  • single opponent neurons;color within regions,作用機制類似center-surround的方法,將過去的on-off轉變為L-及M+即可。
  • double opponent neurons:boundaries,同樣分為二個區域,但不同區域中已經包含了A+B-的模式,換言之,其由二種以上的neuron參與其中,其階層性有點類似LGN和V1 cortex的概念,將單一區域的訊號彙整於特定的範圍區域內。
  • Shapley and Hawken (2011)的彙整:
    • 將對於方向選擇性作為橫軸,將顏色之選擇性作為縱軸,結果呈現對顏色有反應的細胞與對方向選擇性的細胞,確實可彼此重疊,換言之,兼具兩種特質。
Color Constancy:
  • Color constancy:在相同光線下,對於顏色知覺維持穩定。
    • 光源種類:
      • 陽光(sunlight):光線組成包含多種波長,但強度變化較小。
      • 鎢絲燈(tungsten lighting):光線以長波長的強度最強。
    • 以綠色為例:
      • 在白光的情況下,綠色物體反射的結果幾乎等同於白色的曲線分配。
      • 在鎢絲燈的情況下,綠色物件的波形分配傾向右邊(波長增加)。
        在此狀況下,知覺的顏色應該有所不同,理論上也會造成顏色的詮釋錯誤,何以在不同光源下不至於影響此知覺?
  • Chromatic adaptation:長時間暴露在特定光於下,將對顏色產生調適,對其對比色有較佳的敏感度。
    • Uchikawa et al:
      • 研究設計;讓受試者觀察綠色的物體,並且將光源分別提供給1)綠色刺激物 2)觀察者。
      • 研究目的:在調適前後有哪些差異。
      • 研究結果:
        • 基礎狀況下,可感受到綠色。
        • 如果僅有刺激物在紅色光之下,知覺偏向紅色。
        • 如果受試者也處於紅色環境中,則僅有少量紅色影響。
      • 解釋:
        • 如果自己也處於該顏色環境,則受到光源之影響相對較小。
  • Effect of surroundings:如將紙折一半,可見一面較為明亮而另外一面較暗,但我們仍視其為相同的材質、相同顏色,但如果以有限的視野只聚焦於二顏色轉換處,則會判斷此二者為不同材質不同顏色之物。上述的狀況,說明此物件與周邊環境之資訊,也影響個體對於顏色知覺的判讀。
  • Memory and color:
    • Patner and McCarthy (1990):對於熟識的物件與不熟識的物件,即便其反射相同的光,觀察者仍知覺熟識的物件較為鮮明。換言之,顏色知覺將受到個體對於此物件之認知與經驗,從而產生偏差。
    • Hansen et al (2006):
      • 研究設計:讓受試者將灰色調整到特定水果的顏色,後再重新調回原本的灰色。
      • 研究結果:以紅/綠軸作為X,以黃/藍作為Y,其調整過程中呈現線性關係,並且在調回灰色的時候,傾向有過度(over shoot)的情況。
  • Lightness Constancy: lightness指三要素中的明暗要素。
    • 在不同光強度之下,對於兩顏色的知覺其實沒有明顯差異。
    • The ration principle:重點在於兩顏色之間的頻率比,而非絕對強度之關係。
    • Uneven illumination:
      • reflectance edges:指不同材質反射區的交界處。
      • illumination edges:指同一材質,但陰影與非陰影處反射區的交界處。
    • 物件陰影是一個很重要的線索,可維持其光線穩定度。
    • Information in shadows:
    • Meaningfulness of objects:陰影是否有意義。
    • Illumination edge:在陰影最外圈的部分,有種顏色淡化模糊之笑我,可做為判斷的線索。
    • 面的方向(orientation of surface)
summary:
  • 顏色知覺,來自於有不同的photoreceptor,以及receptor之間的連結、與神經的連結(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因而造成豐富之顏色知覺。
    • 故顏色絕非一對一的關係,如dichromatic對顏色的知覺已經不同,即便有trichromatic,對顏色知覺也可有所不同。
    • 故顏色知覺有二大歷程:
      • coding of color
      • neuron deal with the information
  • 在光線很暗的時候,對於知覺的辨識能力明顯下降,僅能辨識黑白(明暗程度)。

留言

  1. 感谢Blog主!顺便捉个虫:Protanopia:最常見的類型,盛行率約1%的男性,【0.02%】的女性。
    Deuteranopia:盛行率為1%的男性,以及【0.01%】的女性。

    回覆刪除
  2. 感謝您提供如此豐富的資料供作參考與學習,您有誤打,在此提醒
    Summary:
    Retinal中的感光細胞分為rod及cone,其中cone又可分為S、M、L三種接受不同波長的cone cell。
    L偏向黃色紅色,M偏向綠色,S偏向紅色(不是紅色而是藍色)。

    回覆刪除
  3. 每一篇都有看過,很有幫助,大感謝!!!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