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測驗作業紀錄

[背景]
        本組的主題為歸因偏差(attribution bias),是「個體解釋其所遭遇的正、負面事件的傾向」。常見的歸因類型有三:
1.內在歸因(internal attribution):將所遭遇的事情歸因於自己,如是我造成的。
2.外在人為歸因(external personal attribution):將所遭遇的事情歸因於其他人,如都是他的錯。
3.外在情境歸因(external situational attribution):將所遭遇的事情歸因於其它非人的情境,如運氣不好、這是命運使然。
        我們通常傾向將正面事件歸因於自己,如將高的學業表現解釋為自己的努力;並且將負面事件歸因於他人或者環境,如將無法順利完成的任務歸因於老師的刁難,或者將無法順利找到工作歸因於大環境不好、時不我予。
        不適當的歸因,可能引起焦慮、憂鬱、偏執或者攻擊性行為,進而引起社交技巧的損傷及人際關係的破壞。如將負面事件歸因於自己,這可能造成負面的自我印象,甚至降低自我效能而引起低自尊的狀況;然而,將負面事件歸因於他人,則可能造成對他人評價的下降,進一步可能影響自己與他人互動的行為。如我將每件發生的壞事都歸因於自己,認為這是我選擇造成的,那麼我會產生自己做什麼都錯、什麼都做不好的印象,進而相信我是個沒用的人;如我將每件發生的壞事都歸因於周遭的他人,那麼我會產生我自己很厲害、都是其他人跟不上我造成的印象,最後產生過分自我中心的情況。因此,掌握個體的歸因偏差,有助於預防因不當的歸因方式,所造成的情緒及行為問題。

[設計]
        我們參考既有的歸因型態問卷,並思考我們可能進行的項目分析,以決定合適的題目設計方式及度量化方法。
        IPSAQ的設計為單選題,題目描述一種情境,由受試者從內在歸因、外在人為歸因及外在情境歸因中選擇一個作為答案。計分時,則是統計每種歸因方式的總分。然而,我們認為這樣的方式將難以進行項目分析,因為單一題目並非測驗到某個向度,而是依賴受試者作答結果而定。
        ASQ的設計為題組,並以七點量尺,讓受試者回答四種問題:(1)內歸因/外歸因 (2)發生頻率高/低 (3)影響範圍廣/窄 (4)影響程度強/弱。然而,我們認為外歸因尚且有外在人為歸因,以及外在情境歸因二種類型。單純區分內、外歸因,無法掌握到外在人為與外在情境偏差的情況。
        有鑑於此,我們曾考慮二種類型的問卷設計,以下將逐一說明之:
      1.題目描述情境及一種歸因的五點同意度評量

      2.題目描述情境搭配單選歸因形式的評量
[問題]
      1.同意情境,或者同意歸因?


[紀錄]
(待補)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