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28~11.01 討論&紀錄

任務清單
  • OT-APST工具使用:
    • 預定施測: [完成*3]
      • 2013.10.30 (三) 11:00 一人。
      • 2013.10.31 (四) 9:00、9:30各一。
    • 施測結果:
      • 修改後之指導語,有不錯的反應,三人中有兩人可理解其意涵並且放置於方向一致的前方,一人因注意力、認知問題,擺放於錯誤位置上。初步推測修改後指導應有一定程度之效果,繼續觀察。
        新的指導語(「依據跟您相同的方向,請將紅色積木放到另外一個積木的前方」)可引導受試者將目標物放到個案之前方(較遠處,意同behind the other one),雖前方與behind語意不同,然前方與後方都列入題目中,理論上應都能測得結果。目前傾向繼續使用新的指導語,並再再次找同學討論。
      • 對於視力極差或者視皮質受損之個案(本次狀況為tumor造成視覺皮質受損,追視、視野正常,但無法看清72號字亦無法完成閱讀部分),或可嘗試調整施測方式,除移動位置外,如計算項目或可以口語念出題目方式,減少因視力造成結果偏差的情況。
    • 目前問題:空間相對位置項目,前述空間位置項目,施測於一名個案身上,指導語調整未有幫助,將繼續觀察後續反應後再做處理。
      • 解決目標:提供清楚之指導語(題目),方能決定標準答案。
      • 狀態:再與同儕討論,研擬題目之設定與可能性。
  • 知覺心理:
    • 2013.11.05(二) 期中考。
    • 2013.11.12(二) 前完成小組報告。
    • 2013.11.19 (二)延遲繳交期限至19日。
  • 文獻評析報告:
    • 報告日期為2013.12.02(一)。
    • 再閱讀與彙整預定執行。

討論紀錄:
問題:碩班未來的方向不是很明確,如老師最早blog所寫,近期以OT-APST為主,之後可能轉為social cognition,但對於轉換的時間、目標,以及重心如何擺放不清楚,致使對於未來方向感到困過。
紀錄:將所學內容分為知識性以及方法性的內容,知識性的部分可透過短期閱讀、增強等方式掌握,但方法性的知識則需長時間參與、累積實務經驗方能有所收穫,因此雖perception和social cognition有些差異,但重點仍放在研究方法中,而這些主題為學習之過程經歷。且如能深入了解並且累積經驗,技術與方法終將結合方能兼顧深度與廣度。

問題2:目前所學知覺心理需耗費一學期時間,但不確定是否有其必要性,因此對於課程、知識性內容的掌握,有所疑惑。
紀錄:如已選擇課程就認真完成,須知這是最後少有的機會可以系統性的學習知識,未來將無法騰出這麼多時間投入16堂課且還要寫作業,因此哪些內容、知識,需要系統性的學習,換言之,那些東西之後自己切入可能有所困難的,則建議於學生時期把握機會學習之。此外,研究之主題勢必深入而狹隘,而通識課程勢必廣泛而深度不足,但持續投入之則有機會整合兩者,然是必須要時間。碩士論文部分,可以OT-APST相關的題材切入,以擬定計畫與想法。

問題3:但目前對於方法所學有限,應如何思考、切入,以找出合適的題目內容。
紀錄:可透過既有文獻作者的描述,其建議未來可拓展之範圍,或者檢視既定文獻之不足之處,從而彌補之。另,可透過廣泛性的審視心理計量特性應有哪些項目,且加上那些內容可有更佳的效果,從此二方向應能找到許多可行性。

問題4(與OT-APST項目相關,已紀錄於上方)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