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2 認知科學(十一) 決策理論: 風險/時間偏好(Decision Making: Risk and Time Preferences)

經濟方面的決策:通常是討論群體彼此影響的結果,即在爾虞我詐的社會中的故事。然而,群體決策的最小單位是個體,因此,也包含個體決策的討論。

經濟學的實驗與心理學的實驗差異:
  • 經濟學的實驗必須要有真實後果
    • 假設性問題與真實問題將有所差異
    • 真實狀況下,套利者可能會出手干涉市場的狀況;然而,假設性情境中套利者未必出手
    • 經濟學實驗重視的是個體對誘因之反應,因此真實的後果是必要的
    • 經濟學的實驗常支付真實的金錢,因假設較為容易
      • 其假定為眾人均愛錢,並且越多錢越好
    • 真實後果的例子: 將作出的決策印在T恤上或馬克杯上
      • 此狀況下有真實的後果,但是後果的影響未必很大
  • 經濟學實驗的限制
    • 因經濟學實驗必須要有真實的後果,因此,實驗派的學者訂下規定「絕對不允許欺騙受試者」
      • 允諾可以得到的金錢,則必須要給予之;說明跟猴子對戰,就真的必須是跟猴子PK
      • 可以選擇性的不告知一些資訊,但是不能提供虛假的情報
      • 這是一種防禦性且畫地自限的策略
    • 即便如此,我們仍不能肯定受試者相信這個條件。而此錯誤的信念,可能影響受試者的反應,因而產生變化的差別。
      • 效仿商鞅變法的策略:開始時就建立信譽,讓受試者了解這是玩真的,則較能取信於受試者
        • 即便如此,但仍無法影響個體堅定的信念,因此難以達成100%
經濟學的精髓:「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決策理論
  • 研究人們的決策行為本身
    • 風險趨避、時間折現、未知趨避等
  • 實驗可以用來測驗個人特質
    • 這些基本資料可用以解釋其行為
  • 這些特質是否與其他行為相關?
風險偏好
  • 題目一: 百萬&千萬
    • 接下來的選擇中,有一個可以得到一千萬,另外一個可以得到一百萬,但是不知道哪一個選項是哪一個,應如何做決策?
    • 如果放棄猜測可以直接得到五百萬,應如何選擇?
  • 題目二
    • 若A選項可拿到0或者三千萬,機率各半;B選項可確定拿一千萬,應如何選擇?
      • 人生選擇創業、公職,或者為他人工作?
  • 不同的風險條件,個體會出現不同的選擇與判斷
    • 實驗者可以設計情境,以觀察受試者的表現
  • 個體的決策是個複雜的過程,但是可以簡化成效用函數判斷
    • U(x)=x^(1-r)=x^(1/2) (for r=0.5)
      • 邊際效用遞減(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 假設性問題-- 桃色交易的例子
        • 假設性的問題,與真實性的問題,有不同的思考歷程。
    • 雖然效用函數未必代表人們的思考歷程,然而此模型可以提供相仿的行為結果,已足矣
測量風險偏好: Holt and Laury Task
  • 共有10個題目,每個題目均有二個選項
    • A選項:符合條件可得到200元,沒有達成可以拿到160元
    • B選項:符合條件可以得到385元,沒有達成可以拿到10元
  • 每個題目的機率條件不同,例如:
    • 第一題的符合條件為十面骰拿到點數1
    • 第二題的符合條件為十面骰拿到點數1~2
    • 第三題的符合條件為十面骰拿到點數1~3
  • 理論上的理性風險偏好,應該會在10題的過程中(某一題)轉換為B選項,並且之後的題目均持續選擇選項B
    • 例如,A,A,A,B,B,B,B,B,B,B,...
    • 不當的例子為A,B,A,B,A,B,A,A,B,A,B....
  • 以期望效用函數來計算:
    • 在沒有開根號的前提下:第五題時將由A轉到B。這也是風險中立的情況。
    • 在根號的前提下,第七題時將由A轉到B
  • 後續的研究
    • 同上描述的題目,共進行四次測驗
      • 第一次:真實測驗,原價
      • 第二次:假設性測驗,倍率為20、50或90
      • 第三次:真實測驗,倍率為20、50或90
      • 第四次:真實測驗,原價
    • 結果顯示:
      • 假設性的狀況,與原始狀況沒有差別
      • 在真實狀況下,倍數月大的時候風險趨避越明顯(漸漸往右)
  • 極端高風險的選擇
    • 即便期望值較高,但仍可能造成個體不願意賭一把
    • 例如有二個選擇
      • A:骰子出現1~9可以得到200美元,骰子得到10則可取得160美元
      • B:骰子出現1~9可以得到336美元,骰子得到10則可得到9美元
    • 結果
      • 二者的選擇約為2:1
  • 施測順序的影響?
    • 似乎先做真實測驗或假設性測驗,可能影響測驗結果
    • 如何設計一個完美的對照組? 控制所有其它條件
      • within subjects design:順序的效應可能發生(初生之犢不畏虎? 一朝被蛇咬?)
      • 改用between subjects design來驗證相同的研究目的,結果發現確實假設性問題與真實結果的狀況,個體在判斷有所差異
        • 此時是否真的隨機分組是關鍵
        • 優點為沒有順序效應的問題
        • 缺點為受試者有其他基本特質的差異,會影響或干擾測驗結果
  • 順序與誘因(incentive effects)
    • 通常而言,人們是風險趨避的
    • 如報酬越來越高,則風險趨避的傾向越來越明顯
    • 背景資料的影響
      • 收入越高,則越趨近於風險中立
      • 性別差異僅有在一倍的時候出現;當倍率夠高的時候,男女都會風險趨避
  • 更多的後續研究
    • Harrions, Lau and Rutstrom (2005)在丹麥進行普查
      • 效用函數的r=0.67
      • 中年人和教育程度高的人比較不厭惡風險(可能與經濟水平有關)
        • 最怕風險的是低技術勞工並且中年失業者
      • Dohmen, Falk, Huffman, Sunde, Schupp, Wagner (JEEA 2011) 德國的大型研究
        • 身高和教育程度較高的年輕男性較不厭惡風險
          • 這個資訊在小樣本穩定度太低,但大樣本則可能有其意義

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
  • 風險與損失(驗惡風險、損失厭惡)
  • 過度杞人憂天、高估機率小的機會(overweighting low probabilities)
    • 人們容易高估很小的機率
    • 核能的議題? 過度高估微小的機率,或者專家過分低估風險?
      • 主觀對於機率的判斷為S型,即機率低的時候容易高估,機率高的時候容易低估
  • 1998年, Prelec 發展單參數模型的版本,用以模擬個體的風險決策行為
  • 害怕損失的選擇?
    • Tanaksa et al (2010)微調損失的程度
      • 損失如何製造?
        • 讓受試者吐錢?
        • 骰子自己丟?
      • 解決方案:從車馬費下手....(當然偶有不歡而散)
      • 仍有其他題目之間的問題
        • 單一題目的損益可以執行無誤
        • 但是累積性題目的話則難以要求兌現
        • 另外,前面累積的結果也可能影響其後面的判斷
時間偏好
  • 動態上的不一致:今天的判斷與明天的判斷有所差異
    • 第一天的思維:今天不好(第一天)、後天(第三天)不好,明天(第二天)最好
    • 第二天的思維:今天不好(第二天)、後天(第四天)不好,明天(第三天)最好
  • 實驗設計: 銀行中有300元,可以選擇在較短的時間,或者較長的時間點提款。但是存款有不同的利息。
    • 受試者可以選擇在第四周領一次,以及第八周領一次。或者是第六周領一次,以及第十周領一次。
    • 可用動態規劃求解
      • 指數型的折現
      • 是固定的累積性效用函數,其今天與明天的比較,以及今天與後天的比較,使用相同的函數計算處理
    • 半雙曲型折現(Quasi-Hyperbolic Discounting)
      • 也就是今天比較明天,以及明天比較後天的效用函數差一個參數beta。故當時間點轉換的時候,換算的期望值也會因此改變。
      • 結果顯示,那個beta可能約等於0.8
      • 但是這可能也與方便性有關,例如今天剛好沒錢,或者我明天沒空領錢,又或者對於研究者的不信任,因此選擇今天領錢(這也成為一個干擾)
        • 也存有多種解決策略
          • 今天拿與未來拿的方式都相同,均使用ATM轉帳(強迫領現金與轉帳的成本相同)
      • 神經科學上的證據:處理今天與明天比較的腦區,以及處理今天與後天比較的腦區不同。可以找到delta腦區以及beta腦區。
  • 後續研究:比較與10分鐘後。。。
    • 躺在MRI內,可提供飲料
      • 受試者在開始之前需要禁食一段時間,並且在實驗開始之前提供一包洋芋片,讓他在口乾舌燥的情況下進行實驗
      • 受試者可以選擇是否當下喝到果汁(對應beta腦區)
        • McClure, Ericson, Laibson, Loewentsein, and Cohen (2007) Tiime Discounting for Primary Rewards
      • 另外一個研究設計更有為有趣
        • 狀況一:支付金錢,可選擇當下或者延遲
        • 狀況二:提供飲料,可選擇當下或者延遲
        • 狀況三:無論如何選擇,都在10分鐘後兌現
        • 結果:
          • 在金錢方面,理工學院的學生做選擇非常明智,幾乎是最獲益最高的規劃
          • 在飲料方面,學生則非常愚昧,所得到的飲料總量較預期低很多
          • 如果使用延宕回饋的設計,則飲料的情境也會得到與金錢相似的結果
      • 小何時不會用雙區型折現?
  • 儒家文化對於個體偏好的影響?
    • Weber:資本主義的發展與基督新教的倫理相關。
      • 僅有基督新教對於工業革命有所助益;印度教與儒教均不利於工業革命的發生(儒家文化的模仿成本高可能不利發展,但未必不利後發先制)
      • 然而實際上卻有亞洲經濟的崛起?  而這些所謂的東亞經濟奇蹟,均包含儒家文化的影響
    • Liang (AEJ-macro, 2010)的模型
      • 領導國家與追隨國家
        • 領導國家的創新成本較低
        • 追隨國家的模仿成本較低(儲蓄力非常高)
      • 若儒家文化真的可以造成上述的影響,則可能造成個體決策上的偏好
      • 假設
        1. 時間(小不忍則亂大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delta & beta 接近1)
        2. 風險(君子不立圍牆之下)
        3. 信任(人而無信,吾不知其所以/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 => 中性的個體)
      • 備註
        • 儒家文化是個重視集體主義的概念,其不鼓勵創新與冒險(因冒險可能造成家門蒙羞的損失) => 儒家文化傾向趨避風險與損失
      • 研究設計:
        • 比較北大與台大的學生
        • 比較提醒儒家文化與不提醒儒家文化的差異
          • 要求受試者修改錯誤的論語內容(實驗 &非論語的國學常識(對照)
          • 刻意提升其難度,以免ceiling effect
        • 使用between subject design
          • 後比較其風險偏好&領錢時間&信任賽局
            • 信任賽局:判斷對他人的信託程度
            • 被信任的程度:被他人信託,願意回報對方多少錢(經濟理性,則會把所有錢放在口袋)
          • 社會偏好: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態度,他人對我好,我也投桃報李;他人對我差,則我勢必回報之。
      • 結果:
        • 被提醒儒家文化者,其對他人的相信程度較高
        • 北大學生被提醒儒家文化後,其更沒有耐心(delta下降)
        • 台大學生被提醒儒家文化後,其更有耐心、較不會短視近利(delta上升)
          • 北大學生的方向完全反儒家文化
          • 台大學生的方向完全朝向儒家文化
        • 延伸研究:另外找一群人,同樣做提醒,後比較其它宗教的排序與評價(個別決策的實驗搞出一邊一國的結果www)
          • 北大學生顯著的仇視儒家文化,會在提醒之後刻意將其貶低
          • 台大學生沒有顯著改變,甚至可能略提升
問題討論
  • 性別對風險決定確有差異
  • 以博弈方式進行研究,是否因受試者對於博弈的態度而造成偏誤?
    • 任何的決策行為與態度均會影響其決定,最明顯的例子是桌上遊戲(雖無真實後果,但參與者會覺得好玩並且願意參與)
    • 因此設計上,基本盤為中立,而已添加特性的方式來觀察結果
  • 情緒對於決策的影響?
    • 必然有其影響,如你對我不仁,休怪我對你不義。(雖原始意圖是錢多則好, 但社會化之後可能變成我寧可不賺錢也不讓你得逞)
    • 確實存有互惠,或者相互贈恨的偏好,但是都可能彼此相互影響而難有定論
  • 過去的經驗如何影響後續的決策?
    • 已經賺了很多錢,則可能造成後面亂玩幾把
    • 學習的效果:如太高估很小的機率,在經過多次測試之後,可能自行矯正這種低估的現象(但也有論述說學不會的情況)。
    • 通常經濟學家會建立學習的模型,以預測個體在測驗之後基於學習的行為改變。
      • 概念類似練習效應,特別發生於開始時的行為表現特別不符合理論
  • 個別決策與集體決策的差異?
    • 彼此之間有無利益衝突,將影響彼此的決策
    • 信任賽局中彼此商量則可能影響結果
    • 二者之間可能做出相同決定,但沒有利益衝突,卻可以彼此互惠或者有相互提醒的效果
    • 較多受到集體決策時彼此之間的關係影響,但是不確定其如何作用(以及人數的差別的作用機制)
  • 實證經濟學與實驗經濟學的差別
    • 就像物理有二種研究方法:(1)觀察自然的現象 (2)在控制的環境下產生自然現象。
    • 實證經濟學就像是觀察社會現象;實驗經濟學則是在控制環境下產生此現象。
      • 實驗設計有主動操弄,並且依照設計而比較差異
    • 自然實驗:確實發生一個隨機的狀況,因而有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差異。然而這個分組並非是依據實驗目的而做的分組。例如,美國越戰時對1/1與12/31的個體有不同的命運,因而觀察後續影響;不過這仍偏屬於實證經濟學的範疇,因沒有刻意分子操弄
    • 總結而言,一個是被動觀察,一個是主動操弄
  • 實證研究的問題:相關性不等於因果性
    • e.g. 醫生多的地方死亡率高 ≠ 醫生造成病人死亡
    • 實驗的設計因為是人訂的,因此,較可確定其因果性
      • e.g. MRI看到的結果是相關,ˋ但是tDCS刺激後造成的影響則是因果
  • 時間壓力下的決策
    • 實驗設計中加上作答時間限制,可作為一種方法
    • 實驗設計中加上隨時間增加而利益減少的設計,可作為另外一種方法
    • 實驗設計中加上隨機終止的設定,強迫受試者做出選擇的表現
      • 通常是希望看整個思考的過程,因此在不同的時間點中斷

留言

  1. 这章好难啊。。。。看中文我都快看不懂了。。。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