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5 認知科學 (十) Metaphor and though

Embodied cognition
  • 人(homo sapiens)身為人的特色之一,是相較於其它動物而言具有語言(language)
    • 語言? 溝通?  在此討論的語言是什麼東西
      • 語言≠溝通,因此,動物不具有語言
      • 語言有創造力:可以創造出不曾聽過的詞彙
      • 語言有時空性:
        • 談談過去、現在,以及對於未來的感受?
        • 動物可以交流物理空間的環境,但是無法談時間上的差異
          • 語言順序(word order)的重要性,猩猩無法學會順序
          •  猩猩學手語,但其無法遭過200個詞彙,並且無法自己創造字彙
    • 溝通式學習法?  考量其使用的情境(例如刺激出現的頻率、狀況以及必要性)
  • 人類的語言具有相似性,即語言有一些相同的要求。
    • 相似結構的語言其文法要求具有相似性
      • 英文的形容詞子句(that is a old cat, that is a stupid dog) ≠ 中文的語序
      • 日文的形容詞子句又是另外一個故事
  • 語Language is the most massive and inclusive art we know, a mountainous and anonymous work of unconsciois generations"-- Sapir (1921)
    •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表徵
語言學(linguistics)
  • 科學化的方式研究人類語言(即便歸類於文學院 or 社會科學院)
  • 科學化的方式是
    • 客觀的:資料導向的,以觀察到的資料為主
      • 必然有動詞?  「他很美」的動詞何在?
      • 中文的被動句? 被原帶有負面意涵,但是現代已有所改變
        • 中文原本的被動句如: 他遭遇危險、她叫人給殺了等
    • 不偏的
    • 資料導向的
    • 可以再造的
  • 懂得一個語言,不代表懂得語言學
    • 語言學不僅是一種或者多種語言
    • 所有的語言背後有一套運作規則,而語言學是用以分析掌握其語言運作規則的學門
      • 一個良好的語言學家,應可在8~10小時內從雜亂資料中分析出語言的結構,進而說明其如何運作
    • 知曉並且了解語言內在的結構,但未必要會使用它
      • 如解析並且保護即將消失的南島語言 => 語言消失的可能性? 語言的意義?
        • 語言紀載時代的資訊(此指語言包含文字)
        • 建立在語言的基礎上,文化得以蓬勃發展
        • 語言消失將造成建立在此語言結構上的文化從此消失
      • 語言與文字記載?
        • 原住民幾乎沒有文字記載,直到傳教士以拼音方式紀錄之
          • 提供一套系統,將語言紀錄下去
        • 台語雖可用中文紀載,但是其表達的方式仍與國文有所差異
          • 隨著正統台語使用者的減少,其說法也會隨之消失
  • 方向
    • phonetics(physical nature of speech)
    • phonology(use of sounds in language)
    • morphology(word formation, 造字的原則)
    • syntax(sentence structure)
    • semantics(meaning of words, and how they combine into sentences)
    • pragmatics(effect of situation on language use)
      • do you have the time? (語意:你有時間嗎; 語用:現在幾點?)
      • do you know where the liberate is?
      • 與認知的相關性甚高
  • 跨領域合作?
    • multi-disciplinary
    • cross-disciplinary
    • trans-disciplinary
  • 語言的運作: 仰賴認知的作用(即推理運作之邏輯)
    • I went into a house, the kitchen is very big 
    • 語言為一個觀察者的描述觀點,因此語言中包含觀察者的主觀判斷
      • 跑步、逃跑、逃離等
    • 語言可能中立客觀嗎?
      • 說話時無法完全客觀,因彼此的解讀觀點、假設可能不一致
      • 欲蓋彌彰的「客觀上來說」 => 語言必為主觀
隱喻與認知
  • 語言不只是一個文學上的修辭(metaphor is more than a trope)
    • 比喻是語言中的一個常態,無所不在於我們的言談及思想當中
      • 數學(虛數、無限大)、物理(渾沌、電子)
      • 「你浪費我的時間」:時間不可見,又如何浪費?  隱含time is money的假設
        • 和鄰居的疏遠=>時間寶貴(time is money)
        • 這些人很懶惰、沒有儲蓄的概念=>時間寶貴(time is money)
    • 隱喻利基於我們的身體經驗,其描述表述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其有系統性的存在我們的概念系統及文化中。
      • 語言、做事情的方式、思考的方式=>相同文化的意涵
      • 文化以及其特有的溝通方式:入境隨俗
  • 語言&表徵
    • 語言是一種思想的表徵
      • 思想是一種抽象的概念、想法
      • 語言是抽象概念與想法的表徵,用以呈現描述之
        • 然而其僅為一種表徵,但是無法完整且充分的複製
        • 教學的難處在於難以真確的用語言把欲傳達的概念提供給學習者
          • 即便相同的指導言、教程,個體當有自己的解讀
  • 隱喻是人類概念系統的一部分
    • 「資訊高速公路」是一種隱喻嗎?  
      • 用高速公路之通行無阻的特性來描述之
    • 比喻可以是使用他人可以聽得懂的方式來描述概念
      • 然而個體的理解又有所差異,因此,使用隱喻則造成想像與解讀的空間
        • e.g. 「愛如玫瑰」有何解?
      • 外交上的溝通,創造共同的想像空間
        • 避免將話說死,而留下轉圜餘地
      • 隱喻給予想像空間,但是也造成拘束
        • 比喻物所具備的特質限制
        • 比喻物的想像差異
隱喻的種類:與身體經驗有關的隱喻
  • 方位隱喻:空間概念來自於身體與外在世界相互作用的經驗,將原始的具體方位投射於情緒、身體狀況、數量、社會地位等抽象概念上,形成方位隱喻
    • 即應用身體的方向概念來表徵抽象概念
    • 上 & 前屬於正面、積極的意涵
      • 直立、跳躍的姿勢是積極奮發向上的情緒狀態(I'm feeling up)
    • 下 & 後則有負面的意涵
      • 下沉的姿勢主要與悲傷、失望有關(I'm feeling down)
    • 情緒高昂/情緒低落等,均起源於此方位隱喻的基礎
      • 怒:憤怒時成為心的奴隸
      • 念:正念(mindfulness),今天的心、活在當下
    • 質優居上:上策、上等
    • 量多居上:
    • 權優居上:上司
    • up and down:不同的觀點會造成用詞上的差異
      • burn up:看到燃燒的結束點
      • burn down:看到燃燒的結果,如房子夷為平地
  • 實體隱喻:把抽象的事物實體化的過程
    • 容器隱喻:具有包容接納維持的意涵,例如container
      • 他在我的心中:心為一個容器,才有內外之分
      • 我出國旅遊:國為一個容器,而有邊界差異
      • Corner:沒有明確的邊界時
      • 參加、退出活動:將活動當作一個容器,加入而參加、離開而退出
      • 戀愛(fall in love)
  • 結構隱喻:我們對於文化共識所產生的概
    • 對人生的文化共識:不同文化可能有相同的隱喻概念,而不同文化也有差異
      • 人生是旅行
      • 人生如戲
      • 選舉如漫漫長路
    • 生命是有目標的活動
      •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道選哪條路」:表示有一條正確的路,只是不知道在哪
      • 誤入歧途、迷途知返、窮途末路:表示有所謂的正道、正確的選擇,才有這種正確、迷路、失誤的判斷
        • 不同文化對於升學、就業的觀點
    • 具有達到目的地的途徑
      • 生來死去
      • 童年是人生的起跑點,老年如路走到盡頭
        note:參考書籍 Metaphors We Live By
          more is up/good is up/thump up/happiness is up
隱喻的功能
  • 創造空間 or 簡化事情
    • 影響的關鍵因素是: 情境當下希望產生某種行為(語用學)
      • 你現在給我打掃你的房間
      • 你的房間好像很久沒有打掃了
      • 你的房間就像個狗窩似的
身體經驗(embodiment):從具體行為產生相關的概念及效果
  • 研磨:具體的磨的咖啡
  • 磨人:需要一次又一次的重複
  • 磨合:摩擦、修補的重複且漫長的過程
  • 折磨
different kinds of metaphor
  • frozen metaphor:約定俗成的比喻
  • novel metaphor:需要思考推理消化的比喻
    • 需要有充足的基本知識,才可以理解
  • 假設句:需要將自己投入情境中才能推理思考,因此難度甚高
    • 不純粹的假設句,如綁定制約:如你不去我就不去
中文中的食物(語言及思想)
  • 中文偏好用食材來比喻思想的內容
    • 這場演講很有料
    • 甜言蜜語(食物的味覺描述語言)
    • 醞釀(準備食物的方式描述思想產生的歷程;醞釀是造酒的一種方式)
      • 煎熬
        • 煎:
        • 熬:
    • 用反芻的方式消化舊有的知識(應用食物消化的方式描述概念)
    • 加油添醋
    • 平淡無味
    • 用辛辣的內容來炒熱新聞
    • 餿主意
    • 回鍋
    • 熬成婆
    • 吃定小職員 (中文的吃用法多元)
語言作為分類系統
  • 語言協助我們將概念分配到對應的位置
    • 因而可以比較差異、評論優劣
    • 分類的過程中,看起來項目可能壁壘分明,但實際上未必如此
  • 不同的語言對於同一個類型可能有不同的系統
  • 分類理論
    • 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相同類的成員需要同等的特質,但是這個論述可能備受質疑(如A&B + B&C = A&B&C?)
      • chaining 
      • 原型(prototype):分類中某些成員的地位確實比其他成員還要突出,此不對稱的特質
        • 此原型可能受到文化影響, 例如以美國來說可能是知更鳥,對台灣來說鳥類的原型則可能是麻雀
    • 模糊性(fuzziness):傳統的觀點認為分類可輕易採取二分法,實際上則不然
      • Labov的杯型物理論
        • 實驗讓受試者判斷哪個形狀的容器最像杯子, 結果發現容器中裝入不同的東西會影響受試者對杯子的判斷
      • 多義詞是分類的產物
      • 翻譯的例子
        • safe child:孩子是安全的
        • safe razor:不會傷人的刮鬍刀
          • safe helmet:安全帽
  • 理想認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 ICM)
    • Lakoff 1987提出
    • 人類會將知識整理成認知型態,所謂的ICM。核心為理想的原型。
      • 其未必要完整反映文化,因受個體主觀影響
        • 如媽媽的概念
          • 生母
          • 基因提供者
          • 養母
          • 父親的配偶
          • 成長的地方與文化(mother language)
          • 語言上的同源性
文明演變與分類
  • 聞名的演變,即是一個分類系統的演變
  • 盤古開天的創世神話,象徵人類將從無分別的渾沌中,開始有了分別
  • 基督教的上帝創造萬物,是另外一種分類系統
  • 中西哲學的不同分類系統
人類思維與分類
  • 人類在抽象思考時,必先有大分類架構,再將概念歸類至某一分項中(分類)
  • 分類不但是人類認知上的演變,也在人類的進化歷史中扮演重要腳色
  • 從忙荒走向文明,可能從是否胸某與可不可以吃開始分起
不同文化的差異:項目與名稱有文化差異,命名可以看出其概念與評判價值
  • 海鮮 V.S Seafood
    • 海蜇皮? 水母?
    • 魚是海鮮類的典型代表
    • 飯前:如雞尾酒、淡酒
    • 飯後:如烈酒(liquor),通常為甜的、濃烈的
  • 機車
    • 摩托車:重型機車
    • 機車:輕型機車(scooter)
  • 番茄
    • 蔬菜 ? 水果?
    • 中文名稱觀之,外來的茄 => 偏向蔬菜
人類的分類意義
  • 透過不同的語言,反應該文化的價值與評價
    • 白種人依頭髮顏色分類
    • 東方人會用眼睛的顏色分類:例如賽德克族的藍眼睛(白種人)、色目人(非我族類)
    • 正統的中國人以漢自居,非漢即番。
分類大不易
  • 滿足那些特質可以分為其中一類?
    • 可能與該文化的核心價值有關
語言所呈現的世界
  • 語言所呈現的並非真實世界,而是藉由認知過程後再建構的世界(representation)
    • 語意與認知的關係緊密
    • 語言是主觀的
    • 客觀主義的極限
  • 用語言來溝通討論客觀的合適性? 極限何在?
  • 說話者因應對話情境與目標,方能提供有意義的溝通
  • 生活的經驗對於人類的認知有舉足輕重的存在。人類的分類機制,絕不能脫離生活的存在。
Q&A
  • 何以從隱喻到分類? 
    • 因為分類是語言及與用的重要概念
  • 何以說話時要伴隨手勢?
    • 人的手勢也是一種隱喻,並且型態往往與要表徵的概念
    • 手勢與文化有強烈的關係,如肢體語言的豐富程度
      • 手勢出現的時機可能有加強或者提示的意涵
    • 非語言的提示
      • 清喉嚨:暗示要說話、提示他人注意等
      • 眼神
      • 表情
      • 姿勢
      • 觸覺
      • 距離
        • 一手之遙?
        • 持續靠近?
    • 研究顯示, 1958年的數據呈現人類的語言表達僅有7%。儘管其計算的比例可能過分膨脹,但仍可能支持非語言對於溝通的重要性。
  • 中文的比喻法?
    • 本課程所討論的隱喻沒有中文詞彙上的分別,因修辭上的名譽與暗喻差在有無好像、類似、就像(as, like)的詞彙出現
  • 有概念但是沒有語言?
    • 例如相同色系的顏色,但是沒有名稱可以對應
  • 隱喻沒有被提醒就不容易被發現?
    • 有些東西是約定俗成的,因此不特別指出則不會被發現
  • 何以我們這麼喜歡隱喻?
    • 大腦可能有一些如獎賞機制般的設定,令人不由自主的喜歡用這種方式描述事情
    • "人類可以聽故事或者講故事,是因為人類可以做隱喻的思考"
    • 以故事的方式來撰寫學術論文?
      • 故事需投射到另外一個假想世界,在那個世界成立的前提下,才能進行運算與思考
      • 科普文的流行,或者老師的授課廣受好評,可能也與其故事有我關係
      • "我的外科醫師像屠夫" 這句話本身沒有明確的評價意思,但仍有優劣的分別
        • 屠夫:本身的概念可能偏向負面
  • 電視劇中的人物講話太過隱晦,以至於不能聽懂。 欲了解其內容,是否需要經過那些訓練?
    • 就如10歲、20歲、50歲看紅樓夢,看的應該不是相同的紅樓夢。改變的因為是讀書的人改變了,其認知也隨之改變。
  • 為什麼聽話的人可以了解說話者的隱喻?
    • 語言學中有一個相關性的假設,認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是相互合作的
      • 圖書館在哪?  知道 =>不合作
      • 這有點不夠鹹 (起身去拿醬油) => 合作
  • (補充):非直接的講話行為
    • 明天三點在圖書館見: 我的動作為"承諾"你,我明天三點出現在圖書館
    • 你的房間像個狗窩: 我的動作是"要求"你,去把房間打掃乾淨
  • 比喻和抽象思考與自我的關係?
    • 肯定, 只是請再找文獻支持

留言

熱門文章